从权威到协作:AI 技术对班主任教育角色的重新定位
李敏
舒兰市第三实验小学校
传统班主任角色大多以权威性管理作为核心特征,在双学科教学环境里受到时间与精力分配的现实限制,无法做到同时保证教学目的的准确达成并顾及学生的全部个性化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依靠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互动功能,人工智能给班主任工作给予了关键的技术支撑。新时期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且是活动组织者、学生的朋友、成长的指导者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
一、AI 技术推动班主任角色重新定位的意义
(一)减轻双科教学负担,提高教育效能
小学阶段实施双科制教学模式的班主任,常常要承担起多个学科的备课、作业批改以及学情监测等工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减轻这些繁琐的任务负担,它能对数学计算题实现自动评价,也能对语文作文中的语法错误予以智能检测,并且还能高效地对班级学业数据展开汇总与深入分析。这样就能让教师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加专注于教学设计和学生心理指导之类的重点任务,进而优化教育品质并避免因为忙于事务而出现教学上的纰漏。
(二)助力精准关注学生,推动个性化教育深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全面把握学生的跨学科发展情况。通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随时追踪并记录学生在不同课程中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而准确找出学生的知识短板所在。按照这些分析数据的结果,教师能够为每个学生制定专门的指导方案,以此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应对差异化学习需求。
二、AI 技术下班主任教育角色重新定位的实践策略
(一)AI 辅助学科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里,班主任往往依靠自身经验来制定双科课程规划,这样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进而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改善。按照“协同教学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成为一种辅助工具加入进来,利用它整合跨学科资源并深入剖析教学关键要素,帮助教师改进课程规划。凭借 AI 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班主任能更好地把握双科教学的大体逻辑,设计出更有针对性且合适的教学方案,促使班主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协同型规划者转变。
例如,根据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里的“千米的认识”,以及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内容,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找出学生在千米和米制单位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偏差,并且仔细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文本里关于场景描写的阅读理解需求。以此为基础,AI 就能形成涵盖这两门课程核心知识点的跨学科教学方案,像设计一个校园周边地标距离测量的实际任务,利用课文内容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当中加深对长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老师就可以依据 AI 给出的反馈去改良自己的教学规划,改善互动方式和评价手段,进而达成学科整合的目的,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二)AI 赋能学生成长追踪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里,班主任对学生的追踪大多依靠主观判断和阶段评估,很难做到对学业表现和日常行为的动态监测。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班级管理当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它能够精确地采集并持续追踪学生在某个章节上的学习数据形成个人成长档案,给老师提供全方位而且即时的学生发展分析报告。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凭借 AI 产生的数据信息支撑,和智能系统一起规划教学方案,提升教育实践的精确度和有效性。
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AI 可以完整地记载学生参加立体图形搭建活动时的积极性以及解答问题过程中的准确度。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下人家》的课外阅读进度以及读后感的撰写质量,AI 也一样具备高效的监督能力。凭借上述数据分析之后,智能平台就会生成一份个性化的成长报告,报告里指出一些学生在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有着潜力,不过在语文情感表达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同智能系统一起制订出应对策略,以此带动教育管理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促使班主任角色从传统的权威型向现代的协同型发生转变。这对于那些担任多个科目教学任务的班主任来说,是一个可以减轻他们工作压力,提升教学效能的重要工具,并且也是一个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撑。班主任可以凭借人工智能所赋予的教学设计以及学情监测平台来更加高效地将数学课程与语文课程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整个班级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一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伦理困境与教师发展路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5,(08):12-13.
[2] 朱佳云. 情理型班级管理:重塑班主任的角色[J].中小学班主任,2025,(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