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筛查HPV阳性者外阴阴道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针对性干预策略探讨
罗琼 田辉
玉溪市人民医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前言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但其影响不仅局限于宫颈,还可能导致外阴、阴道等下生殖道病变。随着HPV筛查的普及,门诊中发现的HPV阳性人群逐渐增多,其中部分患者合并外阴阴道病变,增加了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的风险[1]。既往研究多集中于宫颈癌与HPV的关系,对HPV阳性者合并外阴阴道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门诊病例分析,明确其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策略,为临床早期预防与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妇科门诊2022 年1 月至2024 年12 月接受宫颈癌筛查的HPV阳性女性 450 例,年龄范围 23~65 岁,平均( 41.6±8.7 )岁。按是否合并外阴阴道病变分为:观察组 162 例,对照组 28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表 1 所示:
表 1 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二)方法分组标准:
观察组:经阴道镜及病理证实存在外阴或阴道病变者;
对照组:无病变者。
资料收集:
采用统一问卷及门诊病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婚育史)、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生殖史(人工流产次数)、慢病情况(糖尿病、高血压)、妇科感染史(阴道微生态紊乱)等。
检测方法:
HPV分型检测采用PCR法;
阴道微生态检测采用显微镜及乳酸杆菌比例评价;
外阴阴道病变通过阴道镜检查 + 活检病理确诊。。
(三)观察指标
年龄分层( <45 岁, ≥45 岁);
人工流产次数( <2 次, ≥2 次);
吸烟饮酒史(有/无);
长期口服避孕药使用情况(有/无);
慢性病史(糖尿病、高血压);
阴道微生态状态(正常/紊乱)。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中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 2 所示:
表 2 基线资料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知,年龄 ≥45 岁、人工流产 ≥2 次、阴道微生态紊乱、糖尿病均为独立危险因素。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HPV阳性女性发生外阴阴道病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人工流产次数、阴道微生态紊乱及糖尿病。这一发现与既往部分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宫颈癌筛查人群中,外阴及阴道病变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年龄因素的作用机制与临床价值
本研究发现,≥45 岁的患者发生外阴阴道病变的风险显著增加。随着女性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减退,局部上皮细胞的更新与修复能力下降,导致HPV感染难以清除,从而增加病变发生率。更年期及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萎缩、pH值升高、乳酸杆菌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局部防御屏障。临床上,门诊医生应特别关注中老年HPV阳性女性,建议缩短复查间隔,必要时增加阴道镜及病理学检查频率,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2]。
(二)人工流产次数的影响与防控措施
人工流产次数≥2 次被证实是独立危险因素。反复宫颈扩张与刮宫操作容易损伤宫颈和阴道黏膜屏障,使局部微环境受到破坏,增加HPV的持续感染率。同时,术后炎症反应亦可促进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诱发病变。因此,门诊层面应加强避孕指导,提倡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流产。对于有多次流产史的HPV阳性女性,应纳入重点随访人群,必要时进行宫颈阴道联合评估。
(三)阴道微生态紊乱的意义与干预途径
阴道微生态紊乱在本研究中表现出最显著的危险性( OR=2.64 )。正常情况下,乳酸杆菌通过产酸作用维持阴道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繁殖,并对HPV感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微生态失衡时,厌氧菌、真菌及致病性细菌容易定植,破坏局部屏障,加速HPV相关病变发生。临床上,应常规开展阴道分泌物及微生态检测,对于存在菌群紊乱者及时给予益生菌或乳酸制剂干预,必要时配合抗感染治疗,以恢复正常菌群平衡。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炎症,也可能降低外阴阴道病变的发生率[3]。
(四)糖尿病的独立危险作用
糖尿病患者发生外阴阴道病变的风险明显升高,其机制可能与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免疫抑制、局部血供障碍及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有关。高糖环境还可能促进部分病原微生物繁殖,使HPV持续感染风险增加。门诊医生应对合并糖尿病的HPV阳性患者进行联合管理,强调血糖控制在降低妇科病变发生率中的重要性。必要时应与内分泌科合作,建立多学科门诊随访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修艳. 宫颈癌筛查中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与宫颈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分析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5, 29 (23):31-33+58 .
[2]古扎丽努尔·阿不力孜,古丽给娜·阿布都热西提,热米拉·热扎克. 基于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宫颈癌筛查模式的研究现状 [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 (08): 1039-1044.
[3]揭雅萍,李秋平,许宜萍. 宫颈癌筛查和诊断中应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对检测准确率的影响 [J]. 基层医学论坛,2025, 29 (22):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