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激发策略探讨

作者

王炎

桑植县第四中学 427101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过渡、学习习惯逐步固化的关键时期,而学习动机作为内在驱动力,直接决定学生能否主动投入数学学习、积极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类困难。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数学学习兴趣薄弱、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不仅导致数学成绩提升缓慢,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甚至逃避数学学习,这一现象的核心症结在于学习动机的缺失或不足。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1.1 教学环境因素: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师引导作用的

教学环境是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师引导作用尤为关键。若教师采用单一的 “讲授式” 教学,仅注重知识灌输,缺乏互动与趣味设计,易使学生难以参与课堂,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1.2 家庭支持因素:家庭氛围与家长教育理念的关联作用

家庭支持因素对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影响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家庭氛围与家长教育理念两方面。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关注学生学习但不施加过度压力,能让学生以轻松心态面对数学学习;而紧张的家庭氛围或家长对成绩过度焦虑,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削弱学习动机。

1.3 学生个体因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归因方式的内在影响

学生个体因素是决定数学学习动机的内在核心,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能攻克数学难题,面对挑战时更主动,学习动机更强;而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遇到困难易退缩,认为自己无法学好数学,逐渐丧失学习动力。学习归因方式也会影响学习动机,将数学成绩进步归因于自身努力,会强化学习积极性;若将成绩不佳归因于能力不足等不可控因素,会打击自信心,降低学习动机,形成恶性循环。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缺失的典型表现与成因关联

2.1 学习行为表现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缺失时,在学习行为上会表现出被动参与课堂与课后拖延的特征。课堂上,这类学生多处于 “沉默状态”,不主动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仅被动听讲,甚至出现走神、打瞌睡等情况,对教师的教学互动缺乏回应。课后,他们在数学作业完成上常出现拖延,临近截止时间才匆忙应付,甚至抄袭作业,无法主动进行课后复习与拓展学习。这些行为表现的根源,正是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不愿在数学学习上投入时间与精力。

2.2 情绪态度表现

学习动机缺失的初中生,在情绪态度上会明显表现出对数学学科的畏难与抵触。上课前,想到数学课会产生焦虑情绪;课堂上,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会直接放弃思考,认为自己无法解决;课后,不愿主动接触数学相关的书籍或资料,甚至对他人讨论数学问题表现出排斥。这种情绪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多次遇到困难却未得到有效解决、长期缺乏成功体验有关,而动机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负面情绪,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逐渐产生抵触心理。

2.3 认知发展表现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缺失会表现为知识掌握不扎实与思维活跃度不足。由于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愿深入思考,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学习易出现断层。同时,思维活跃度也会受到影响,面对数学问题时,难以主动展开联想、多角度分析,思维局限于固定模式,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知识掌握不扎实与思维活跃度不足,又会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更多困难,进一步削弱学习动机,形成认知与动机的双重困境。

三、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针对性激发策略

3.1 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是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核心策略,可通过创设情境化教学与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实现。创设情境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趣味故事等结合,如用购物打折场景讲解百分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主动参与知识探索。实施分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与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与目标,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完成基础任务获得成就感,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挑战任务激发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习动机。

3.2 家校协同引导策略

构建家校协同引导机制是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保障,需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与共同激励模式。学校可通过定期家长会、线上沟通平台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让家长与教师形成教育共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激励模式,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家长在家中配合鼓励学生,如共同制定学习小目标,学生达成后给予适当奖励,让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中都能感受到支持与认可,强化学习动机。

3.3 学生自我赋能策略

培养学生自我赋能能力是维持数学学习动机的关键,重点在于培养学习目标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数学学习目标,将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可实现的小目标,如 “本周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学习动力。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习惯,每次数学学习后,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优化学习过程,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维持稳定的学习动机。

四、结论

从影响因素来看,教学环境、家庭支持与学生个体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水平,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动机不足。而动机缺失会通过学习行为、情绪态度与认知发展等方面表现出来,形成不利于学习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玉梅.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与数学创新意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4.

[2]王红茜.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与数学学科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3.

[3]李晓娜,张颖.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习动机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3,19(02):70-7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