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路径研究
史丹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新区 430415
1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韧性的关联
积极心理学为心理韧性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积极心理学倡导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自我效能感、心理资本等,与心理韧性紧密相关。乐观心态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更易看到积极面,增强应对信心;高自我效能感让个体相信自身能力,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挑战,提升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与策略,如积极情绪体验活动、感恩训练、目标设定等,有助于提升个体心理韧性。通过这些干预,个体可增强积极心理品质,优化应对方式,从而更好应对逆境,提升心理韧性水平。
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路径
2.1 积极认知重塑
(1)开展积极认知教育课程
高校应开设积极认知教育相关课程,如积极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等,系统传授积极认知理念与方法。课程内容涵盖认知重构技巧、乐观思维培养、归因方式调整等。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认知对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学会识别与改变消极认知模式,构建积极认知体系。在认知重构技巧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体的消极认知及导致的负面情绪与行为,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认知重构方法,将消极认知转化为积极认知,并探讨转化后情绪与行为的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对话内容,发现消极自我对话时,及时进行纠正与转化。鼓励学生使用积极、肯定、鼓励性语言与自己对话,增强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可通过自我反思日记、积极自我暗示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自我对话习惯。如学生在面临重要考试感到紧张焦虑时,引导其进行积极自我对话:“我已认真复习,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我相信自己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3)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在教学与日常指导中,注重对学生努力过程与进步的肯定与鼓励,而非仅关注结果。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机会,让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体验成长与进步,培养成长型思维。如学生在完成复杂课程作业或科研项目时,即便最终成果存在不足,但教师对其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尝试的新方法及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强化其成长型思维。
2.2 积极情绪培育
(1)组织积极情绪体验活动
高校可组织丰富多样的积极情绪体验活动,如感恩活动、幸福分享会、趣味运动会、艺术创作活动等。感恩活动中,可让学生写下感恩清单,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通过感恩体验增强幸福感与积极情绪;幸福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与幸福经历,相互感染积极情绪;趣味运动会通过团队合作与竞技,让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就感;艺术创作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与创造力的平台,促进积极情绪产生。
(2)教授情绪调节技巧
高校应开设情绪管理相关课程或讲座,教授学生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法、冥想、情绪表达、合理宣泄等。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不同情绪调节方法,并能根据自身情况与情境选择合适方法调节情绪。如学生感到焦虑时,可通过深呼吸放松法,慢慢地吸气、呼气,使身体与心理逐渐放松;情绪低落时,可选择听音乐、跑步等方式合理宣泄情绪。
(3)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传播积极价值观与正能量。校园环境布置中融入积极元素,如张贴励志标语、展示优秀学生事迹等;组织各类积极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节、科技节、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班级与宿舍中,倡导同学间相互支持、鼓励与帮助,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为学生积极情绪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2.3 积极行为养成
(1)鼓励学生设定积极目标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规划,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有时限(SMART)的积极目标。目标设定后,帮助学生将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并制定详细行动计划。在学生追求目标过程中,持续给予指导、支持与反馈,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行动,通过目标实现增强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如学生希望提高英语水平,可设定本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为每天背诵一定数量单词、每周完成若干篇英语阅读练习等小目标,并制定相应学习计划。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实习实训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培养积极心态与心理韧性。学校可建立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活动信息与资源,并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3)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可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缓解压力与焦虑,提升心理韧性。学校可组织各类体育竞赛、健身活动等,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与积极性;体育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运动意识,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坚持锻炼。
2.4 积极环境营造
(1)构建积极的家庭支持系统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与选择,理解孩子在成长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积极引导孩子面对与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应对能力。同时,家长自身应保持积极心态与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营造和谐、温暖、积极的家庭氛围。家长可定期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当孩子考试失利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耐心倾听孩子倾诉,给予安慰与指导,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2)打造积极的学校教育环境
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中,应运用积极教育方法,关注学生优点与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学校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学校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与发言,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及时肯定与表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等多种服务,满足学生不同心理健康需求。
3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对其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提供新视角与有效路径。通过积极认知重塑、积极情绪培育、积极行为养成及积极环境营造,可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增强其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高校、家庭与社会应协同合作,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融入大学生教育与培养全过程,为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昕,焦磊.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J]. 知识文库, 2025, 41 (0
5): 143-146.
[2]刘晓华.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J]. 品位·经典, 2024, (24): 32-34.
[3]周佳豪,杜浩祯,周佳男.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J].学周刊, 2025, (01): 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