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质生产力与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当代衔接

作者

宋昕娜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正以全新的形态重塑经济结构与社会生产方式。然而,在追求技术革新与效率提升的过程中,工具理性膨胀可能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引发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历经数千年积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注重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与全面发展,为解决当下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困境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当代衔接,不仅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注入人文内涵,还能推动传统美育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人文向度

1.1超越工具理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

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生产力对单一技术应用或资源投入的依赖,其核心特征在于超越工具理性,实现技术、人才、文化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在技术层面,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前沿技术为支撑,但并非单纯追求技术的高效化,而是注重技术与人类需求、社会价值的契合,避免技术发展陷入“唯效率论”的误区。从发展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强调可持续性与包容性,不再以牺牲环境、忽视人的精神需求为代价,而是将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推动生产活动向更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体现出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和对人文价值的重视。

1.2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劳动中,劳动者更注重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技术迭代带来的变化,还需要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审美判断力和跨学科思维。美育所培养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与创造能力,正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适应复杂创新环境的重要素质。在复杂的生产体系中,劳动者需理解技术背后的人文价值,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实现多元思想的碰撞,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判断力,避免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风险。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生产环境。

2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

2.1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核探析

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其精神内核蕴含着对“美”与“善”的统一追求,并具体体现于诗、书、礼、乐、画等传统美育学科内容中。从儒家思想来看,传统美育注重通过“诗教”陶冶性情、“礼教”规范行为、“乐教”和谐心灵,将审美教育与品德塑造紧密结合,使人在审美体验中提升道德境界。道家思想则倡导“道法自然”,强调对自然之美的观照与感悟,引导人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这些内容不仅构成传统美育的学科基础,也为当代美育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资源。传统美育还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将审美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的准则,形成完善的人格。

2.2传统美育精神的现代转化与超越

在当代社会,中华传统美育精神通过学科化、课程化的现代转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美育内容如书法、国画、民乐、戏曲、诗词鉴赏等,正通过系统性梳理与现代诠释,融入各级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传统美育精神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传统艺术场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传统艺术创作与传播,使美育学科内容更加生动、互动、开放,

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教学需求与审美习惯。

3新质生产力与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衔接路径

3.1理念层面的衔接:以“美”引领“新”

在理念层面,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衔接,关键在于以“美”引领“新”,将传统美育精神中的审美理念、人文价值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中。新质生产力的“新”不应仅体现在技术和产业的革新,更应体现在发展理念的进步,而传统美育精神中的“和谐之美”“向善之美”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价值指引。例如,在产业发展中以“和谐之美”指导生产布局,注重产业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向善之美”规范技术应用,确保技术创新符合人类道德伦理,避免技术异化。通过“美”的引领,让新质生产力在追求“新”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人文底线,实现技术、经济与人文的协同发展。

3.2教育层面的衔接:构建融合美育学科的新教育模式

教育是实现二者衔接的核心环节。应重点推动美育学科与科学、技术、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新美育”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在STEM教育中融入传统美育内容(STEAM教育),例如:在编程课程中引入传统图案与美学原则,在工业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在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中结合传统“礼教”中的规范意识。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发沉浸式、交互式美育教学资源,如通过AR/VR技术让学生“亲历”古代艺术创作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传统美学内容,从而增强美育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培养既掌握新技术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新人”。

3.3实践与文化层面的衔接:发展蕴含传统美育精神的产业美学

在实践与文化层面,应推动传统美育精神向产业实践渗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美学与设计语言。将传统美育中的“工匠精神”“自然观”“和谐观”等融入产品设计、制造流程与服务体验中,例如:在智能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纹样与色彩美学,在智能制造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艺精神,在数字内容产业中转化传统故事与意象,打造兼具现代功能性与传统审美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同时,鼓励企业将传统美育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包容、富有创造力的组织氛围,使新质生产力不仅在技术上先进,也在文化上具有辨识度和感染力。

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注入了人文内涵,两者的当代衔接是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发展协同共进的必然选择,衔接需重点从美育学科内容融入、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式创新以及产业美学实践等方面具体落地。通过在理念层面以“美”引领“新”,在教育层面培育复合型“新人”,在实践与文化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产业文化,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深度融合,既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智慧。未来还需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衔接路径,让新质生产力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青.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美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5,(07):169-171.

[2]范雪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 建设 实践创新[J].时代青年,2025,(01):66-68.

[3]余文龙.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 业美育教育创新[J].上海服饰,2024,(06):53-55.研究课题《以美提质--以美育赋能高职院校新质生产力思维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