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助老背景下老年群体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黄建东 卫天帅 高颖 蔡妮咏依
嘉兴大学 浙江省嘉兴市 314001
一、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并与数字化时代深度融合。此背景下,提升老年群体信息素养已成为关乎其生活质量与社会融合的关键议题。截止202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0%,更凸显了数字鸿沟问题之大及提升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必要。
广泛应用的信息智慧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却未能有效照顾老年群体,许多老人的学习意愿与能力不足,身心很难与现代社会接轨,难以掌握必要的数字技能,从而使得“数字鸿沟”更为严重。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仍有超35%的老年人无法熟练使用线上支付、挂号就医等基本功能。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社会疏离感或是孤独感等心理问题,甚至造成社会隐患。
鉴于此,国家已连续出台了包括《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2020年)与《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2024年)在内的多项“智慧助老”政策,此背景下,提升老年群体信息素养已然是助力其融入数字社会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并为提升老年人数字融入能力提出针对性策略和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一)文献综述
(1)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概念界定与核心维度
信息素养的概念自1974年提出后不断演进,老年群体信息素养作为细分领域,其概念界定存在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各有侧重,国际上(如UNESCO)强调基础技术操作与风险防范的平衡,而国内学者(如张映琦等,2002)更侧重生活场景的实用性能力。
现有研究对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维度划分比较笼统,简单地分为意识、技能和伦理三类,并未针对老年人特点进一步拆解,没有区分“基础技能(微信聊天)”与“深度技能(线上支付与医疗)”的差异,也对老年人需求的关照。为此,本研究将从“智能设备操作、信息获取与鉴别、信息伦理认知”三个维度,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2)老年群体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现有的研究主要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人口特征、外部支持和技术接触经验三大类。然而,在研究的深度和普遍性方面仍有改进余地。关于人口特征,研究的核心变量是受教育年限和年龄。现有研究一致表明,受教育年限与信息素养呈正相关,但多基于单一地区样本,没有跨区域对比(东南与西北地区对比)。关于年龄相关的研究,许多结论表明“年龄与信息素养负相关”,但他们缺乏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如60-69岁与70岁以上)的差异性研究,没能解释其背后的生理机制。
在外部支持方面,家庭支持和社会培训是关键,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支持有无”的定性描述中,缺乏对“支持频率”或“支持内容”等的洞察分析。社会培训的研究主要强调“培训覆盖率”,忽略了“培训内容适当性”的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预期。
技术接触体验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智能手机使用时长和信息素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没有区分使用时长和使用质量之间的关联(如仅刷视频却没有使用深度功能);此外,“适合老年人的技术修改”集中在简化APP界面(如大字体版本和语音功能),而没有探索将技术修改与老年人的信息道德意识相结合的路径,导致技术支持与素养的提升造成严重脱节。
(3)智慧助老视域下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研当前实践形成了四种主要模式,利弊互现:
社区主导模式:服务性强,但资源受限,农村覆盖率低且课程难以适配高龄老人。
不足:样本代表性受限,缺乏区域性对比;理论应用单一,未能多理论结合;提升策略可行性差。
社会协同模式:灵活性高,但志愿者流动性大、专业度不足,影响服务。
技术驱动模式:推广效率高,但功能与农村地区脱节,也未适配政校企合作模式:资源丰富,但权责划分模糊,效率(4)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创新点
针对上述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样本覆盖面更广,选取多个不同经济水平与区域的城市进行分析;其次,构建着理论综合析框架;最后针对具体痛点(操作困难)设计可执行策略,增强实用性。
(二)研究框架(1)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老年学习与信息传播理论为核心。诺尔斯提出“老年人学习具有实用导向性、情境依赖性和节奏较慢三大特征”,他们接受复杂操作时节奏较慢,故要求学习过程简明化,针对农村老年人量身打造“场景化情景课” ,聚焦医疗保险缴费和农业资源查询,每节课只教项核心技能,有效减轻老年人的学习压力和精力消耗。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在信息获取渠道选择上的偏好及其辨别能力的差异,为提升其信息伦理素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特征),相关分析(探讨人口学变量与信息素养水平之间的关系),线性回归分析(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2)研究维度与变量设定
基于上述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研究构建了“影响因素-信息素养水平”的实证分析框架,明确了核心研究维度与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综合水平(Y)。该变量结合文献与前期调研,从三个维度进行测量:一是从智能设备操作能力(基础功能与深度功能的使用熟练度)衡量;二是信息获取与甄别能力(多样性、正确性);三是信息伦理认知能力,通过个人信息授权条款阅读率与诈骗风险识别率进行衡量。上述指标均通过问卷题项量化,并最终合成为信息素养综合得分。
研究的解释变量共选取六类,并依据其预期影响分为三类。核心驱动变量包括受教育年限(X3)和信息技术培训参与情况(X7),文献证实其对信息素养有显著正向影响。潜在制约变量为年龄(X2)和家庭支持程度(X6),二者可能通过生理机能与即时支持机制产生负向影响。中性关联变量是性别(X1)和职业类型(X4),现有研究对其影响结论不一,本研究将进行实证检验。
为控制混淆因素,本研究将智能手机使用质量设为控制变量,以每周使用移动支付、在线挂号等深度功能的频率进行衡量,排除仅进行浅层娱乐活动对信息素养得分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核心自变量的净效应。
(研究逻辑框架思维导图)
3.1 问卷调查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主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老年学习理论与信息传播理论去构建测量体系,涵盖了基本信息、技术接触、信息的获取与使用、老年人的学习意愿及外部支持等多个维度。并邀请3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检验,CVI指数为0.89;通过200位老年人预测试,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82,这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α≥0.9:信度极佳(临床诊断等高标准场景

0.8≤α<0.9:信度良好(基础研究)。
0.7≤α<0.8:可接受(探索性研α<0.35:需重新设计测量工具。
α<0.35:需重新设计测量工具。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上线下同步收集数据。 线上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设置IP与答题时长等限制;线下在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居住情况等方面的代表性。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这些样本覆盖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老年 息设备使用情况、信息获取渠道偏好等),运用单选题、多选题相结合的题型全面收集 3 处,设置陷阱题项识别敷衍作答,运用 SPSS 26.0 进行非参数检验确保数据 靠数据基础,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范式。
(信息素养现状分布图)

3.2 数据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特征),相关分析(探讨人口学变量与信息素养水平之间的关系),线性回归分析(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四、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现状:
基于200份有效问卷数据,当前老年群体信息素养呈现“基础功能可及、深度应用缺失”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三大短板:4.1.1 智能设备操作能力薄弱
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操作集中于基础功能,且低龄老人熟练度更高。与之对比,在线医疗挂号、移动支付等深度功能使用率均低于10%。操作障碍主要集中在复杂交互环节(如验证码登录与权限授权连贯操作、应用下载与更新等),且该问题随年龄增长愈发显著。4.1.2 信息获取与甄别能力不足
老年人信息获取主要依赖传统媒体与微信亲友群,仅不足5%会主动通过官方网站等权威渠道核实信息。大多老年人无法有效区分官方与非官方信息,43.2%曾转发过虚假养生谣言或政策解读。该现象存在明显城乡差异,农村老年人错误转发比例显著高于城市,且小学及以下学历群体的信息甄别错误率(68.9%)约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群体(23.1%)的三倍。
4.1.3 信息伦理认知缺失
老年人普遍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几乎无人仔细阅读APP授权条款,且多人曾因参与“扫码领礼品”等活动泄露个人信息。未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群体信息伦理认知得分28.5分,远低于参与过培训的群体(42.1分),这表明培训对提升信息伦理认知具有重要作用。(二)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核心影响因素:
基于线性回归结果(R²=0.899,F=53.116,p=0.000),本研究从三个维度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
4.2.1 核心驱动因素:受教育年限与培训参与
受教育年限(X3)为最强正向驱动变量(B=1.329, p=0.000),每增加1年,信息素养得分平均提升1.329分。高中及以上学历者深度功能使用率(48.7%)为小学及以下学历者(15.3%)的3.2倍。培训参与(X7)同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参与培训者中62.0%可独立完成线上挂号,远高于未参与群体的18.3%。
4.2.2 潜在制约因素:年龄与家庭支持
年龄(X2)呈现边缘显著负向影响(B=-0.479, p=0.142),年龄每增长10岁,信息素养得分平均降低4.79分。70岁以上群体移动支付使用率(18.2%)仅为60-69岁群体(45.1%)的40.3%。家庭支持(X6)影响显著(B=-3.799, p=0.000),支持不足群体受骗风险(48.6%)为支持充足群体(15.3%)的3.2倍。
4.2.3 中性关联因素:性别与职业
性别(X1, p=0.652)与职业(X4, p=0.159)对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
五、建议与对策
5.1增加分层培训维度,优化家庭反哺落实品质
基于调研数据,7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72.3%需别人协助安装应用,农村老年人中多数曾转发不实信息,我们应据此制定差异化方案。首先,针对高龄老人开设极简操作班,将移动支付、在线挂号等流程简化为单步引导,如支付仅需扫码与确认两步。其次,针对农村老人增设本地化场景课程,涵盖乡镇医保缴费、农资信息查询等内容,依托村委会开展线下教学。针对零基础老人,从开关机、连WiFi等基础技能教起,每课一技能,次日由志愿者上门巩固。同时建立家庭反哺机制,专人汇总常见问题,每月设立“家庭共学日”,由子女记录问题、讲师集中答疑。数据显示,家庭支持充足者素养提升效果为缺乏支持者的3.2倍。
5.2需要痛点与风险规避分场景的使用习惯培养策略。
补短板方面存在“仅30%老人使用深度应用”以及“62.4%老人不能分辨官方与非官方信息”的情况,从刚需场景出发,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并按场景化引导,从健康护理、危急求救等刚性需求切入,在城市社区推动老人使 线上挂号 + 社区团购”,在乡村地带让村医协助绑定当地乡镇医院的账号,教会老人进行“线上预约问诊”。还要塑造新的 防骗模仿情形”,依据近些年公安部门关于老年人受骗案件的汇总情况,明确“伪养生类链接的识别”以及“高收益理财的躲避”方法,教会老人启动“诈骗信息的一键举报”,习惯养成计划方面,社区每月举办一次“数字技能打卡挑战赛”,老人只要完成“1次线上缴费 + 1次官方信息查询”便可获得生活用品,借助简单的事务和及时的奖赏,使老人从“被推着去用”转变为“主动想要用”。
5.3 构建兴趣引导与资源协同的双轨支持体系
针对老年群体数字畏难情绪突出、信息伦理认知不足及农村资源匮乏、师资流动性大等问题,建立“兴趣—资源”双轨支持体系:,从兴趣引导与伦理融入入手,依据年龄与兴趣实施分层教学,为低龄老人开设短视频制作等课程并嵌入养生信息甄别内容,为高龄老人设置社交课(语音发送、照片分享),且每次课程后增设10分钟信息安全小课堂,用来演示权限管理与防信息泄露技巧。此外,进行资源协同与长效机制的推进,实行城乡差异化举措,依据各地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课程,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由地方政府出台讲师资质标准,开展认证培训并设立服务津贴制度,以此稳定师资、提升专业力。
六、结论
基于老年群体信息素养视角—以问卷信效度检验与线性回归分析为例。
根据影响因素反映来看,受教育年限对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呈现出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信息素养相应越好,家庭支持程度同样存在正向影响,家庭给予支持越多,老年群体在获取、使用等各个方面越有可能得到提升,然而信息技术培训参与情况却表现出负面影响,当前的培训存在问题,无法契合老年群体的需求,也难以真正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养水平。性别、年龄、职业类型以及智能手机使用时长对老年群体信息素养没有明显影响。
就现实困境角度而言,老年群体信息素养提升面临诸多棘手问题,像培训方面,存在覆盖面狭窄的状况,且培训形式与老年群体学习特点并不匹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有意愿参加,也会培训资源匮乏等因素,需求无法得到契合。很多老人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资源,家庭 赖性 社区和社会资源零散,缺乏协同配合。部分老年群体因担心学不会而回避技术学习,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欠佳,在健康养生信息这类高需求领域非常容易陷入虚假信息的风险之中。
要使老年人切实融入数字社会,需多方面共同努力,针对受教育程度各异、学习能力不同的老年群体,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活动,对于“基础操作 + 风险防范”类课程,要加大推广力度,借助家庭 - 社区协同支持模式,比如借助设立“防诈信息角”等方式,来弥补独居老人帮扶方面存在的不足。整合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推进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工作,改善培训资源供给状况,形成“需求 - 服务 - 效果”的完整闭环。
鉴于研究样本数量存在一定限制等情况, 后续有必要增加研究样本数量,探索新的使用场景,例如针对智能穿戴设备使用状况展开年人行为研究,以此为智慧助老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坚实的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映琦,周华东,李敬诚. 受教育水平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 22(5): 123-125.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24.
[3] 汉斯出版社.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新媒介素养提升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2025, 14(08): 1-10.
[4] 沈子璇. 助力农村老人数字素养提升策略[N]. 人民论坛,2024-08-26(03).
[5] 王娟. 指向老年人媒介素养的社区教育路径探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25(5): 89-94.
[6] 李雪,陈晨. 老年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推进策略——基于国家“智慧助老”行动案例的文本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5(3): 112-118.
[7] Senior Tech Connect. (2023). 2023 Annual Report on Digital Literacy for Seniors [R]. San Diego, CA: Senior Tech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