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信息技术赋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作者

陈德健

天津市耘泰中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00

引言:建筑行业规模日渐扩增,项目建设要求水平明显提升,工程安全和项目质量是领域内的一大重点关注内容。当前,建筑施工工序日益复杂,如果仅仅采取常规的质量管理手段,无法做到精准化管理。对此,在建筑工程领域应引进前沿信息技术,发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势,对建筑不同环节实现监督管理,保证工程建设符合质量要求,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1.建筑工程信息化质量管理的关键技术

1.1 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要想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功能,要做好基础工作,即数据获取、处理。在目标场地中部署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引进监控工具等,当项目正常推进时,便于对不同工序完成大批量数据的收集,使管理人员获得施工进度数据,取得材料使用记录等信息。

大数据分析投入工程领域,其中数据驱动下的决策支持是关键内容。为达到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要理性对待大量的数据信息,从中深层挖掘并完成分析工作,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比如,当获取大量的历史数据后,在其中应用回归分析的方式,使项目中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结合施工进程展开预测,分析存在的潜在延误情况,判断资源浪费情况,为确保不良影响最小化,制定可靠的应对策略。当引进数据分析技术,建筑企业能够梳理各项质量指标打造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实时状态下对一些核心指标如 KPI 跟进监控,以分析结果为参考,灵活整改施工方案,确保资源分配更科学。

1.2 云计算

在建筑工程中,搭建稳定的云计算平台,针对建筑企业相关的一系列资源如项目文档、数据等,支持对各项内容集中存储,最终放置在云端,如果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想要查阅资料,可不受空间、时间条件的限制借助互联网途径实现安全访问。云计算平台的创建为工程管理带来了开放共享模式,有效冲破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限制,工程经理、质量监管人员等能够共享信息,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云计算支持下,建筑工程的参与人员能够实现协同工作。例如,引进云端项目管理软件,工程团队在软件中准确把握项目进展,同时支持利用在线渠道探讨工程建设内容。此种协作方式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工作人员可线上开展会议,将更多精力放在项目质量管理层面。此外,当前信息共享为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数据安全风险。要积极实行安全控制举措,借助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确保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一系列云端数据得到保护。利用云服务平台的备份功能,避免在紧急情况下建筑企业数据丢失[1]。

1.3 物联网技术

建筑工程项目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重点体现在施工区域监控、项目预警等领域。物联网技术投入建筑领域,一般会同设备、传感器等直接相连,辅助项目人员获得大量工程信息,从不同维度展开对现场环境的监测。在工程现场中,在重点区域部署监测设备,使气体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发挥信息采集作用,在不同功能区域中取得精准的环境参数,为生产线、仓储区的管控带来参考信息。通过与设定安全限值的比较,如果实际参数大于设定范畴,管理人员快速收到来自系统的提示内容,实行最优方案,避免安全隐患影响范围扩大。

要想保证工程质量,对现场所应用的一系列设备应强化状态监测,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状态信息的实时反馈。为了便于管理人员在不同时段了解设备的监测信息,工程现场选择应用嵌入式传感器。当传感器安装完成后,结合不同维度如压力、振动、温度等层面完成数据的收集,获取数据后在稳定的传输途径下交至云端。作为管理人员,针对取得的数据信息了解设备运行性能,根据现实需求执行维护操作或者更换操作。比如,通过监测现场的机械设备,查出其振动幅度未处于标准水平,此时的系统快速响应,自动向管理人员发送信息,进而安排技术人员细致检查设备,查出故障问题。

1.4BIM 技术

围绕BIM 技术的主要特点来看,其具有较强的协同性,能够在建筑质量的指导下,两者协同完成基本管理指标的设定,让管理人员依照精确的质量管理指标展开监管工作。引进BIM 技术,针对工程项目中创建的中心模型,从中提取一些重要数据,便于快速找出建筑建设环节发生的质量问题。BIM 技术支持下,要想获取准确的质量管理依据,应科学化建立管理指标体系,当面向多元化目标因素时支持精准评估。在质量管理指标中,可运用具体的计算方式获取信息推出质量管理方案,以绿色建筑工程为例,相关计算如下:

在上述公式中,关于 γi ,表示的是质量管理指标;关于 n ,表示的是工程施工期间应用的环保材料;关于 Ei ,表示的是在第 i 个指标下对应的系数;关于 k ,表示的是其他影响因素。

此外,当应用BIM 技术时,可联系建筑设计内容创建匹配的虚拟模型,其中囊括多元化习性,包含建筑工程的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当模型被完整化构建后,在性能分析软件中导入模型,相关人员便能从中取得一系列分析结果。相关人员可围绕质量目标设定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尽可能规避风险隐患,降低项目成本。

2.案例分析

2.1 项目概况

文章以某高层住宅工程作为分析案例,工程项目整体规模较大,其主要用途为商业、住宅,了解建筑的楼层高度,具体为30 层。通过对建筑面积值的了解,具体为5 万㎡左右。现场施工时为达到工程质量标准,选择采用不同种类的监测手段,以便尽早查出工程隐患,防止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2.2 应用分析

项目管理负责人员综合把握现场实况后,选择关键部位,按照规范执行传感器的安装工作,以保证精准获取现场温度、湿度条件。比如,现场混凝土施工环节比较容易受温湿度波动干扰,引发混凝土固化的情况,通过掌握温湿度信息,能够采取质量控制手段保证混凝土强度保持在稳定状态。在项目中还进行了结构监测、振动监测。传感器部署完成后,打造安全的连接途径,确保和云平台、无线传感器网络稳定相连。现场信息采集过程中也会稳定输送,最终到达监控中心,使工程信息被全面存储,并给出监测分析结果。借助项目质量监控系统,如果工程中某一指标值不符合阈值范畴,管理人员会收到预警提示,在现场中安排专业人员全面检查并整改相关方案[2]。信息技术投入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后,统计现场中质量问题的发生情况,比较技术应用前后的改进变化,从质量问题发生的频率来看,可知改进幅度为降低 73% 。

结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如今,为提升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应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BIM 技术等手段的优势功能,确保现场施工达到工程质量标准,提升工程监测水平,以便尽早查出工程隐患,促进建筑工程高效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俊任.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重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4):25-27.

[2]卢圣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智能监测技术的实施与应用[A]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2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