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期铁路线路日常维修养护技术要点与实践研究

作者

都亦德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工务段 016000

引言:

新时期铁路运输向着高速化、重载化、密集化方向发展,对线路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事后维修”模式已难以应对线路病害快速发展的风险,易导致运输中断或安全隐患。因此,优化日常维修养护技术、构建高效养护体系成为关键。本文围绕铁路线路核心结构的养护要点展开,结合实践场景分析技术应用方法,为铁路养护工作提供系统性思路。

一、新时期铁路线路日常维修养护的核心原则与需求

1.1 核心原则

新时期铁路线路养护需摒弃“出现病害再维修”的被动模式,转向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核心的主动养护。通过定期检测预判病害发展趋势,在病害萌芽阶段采取干预措施,例如针对轨道几何尺寸偏差,提前通过微调校正避免偏差扩大,减少后期大规模整修的成本与工期,同时降低病害对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

1.2 新时期养护的特殊需求

首先,高速列车对线路平顺性要求极高,轨道高低、轨向偏差需控制在极小范围,养护工作需更精准,避免因微小偏差引发列车颠簸或轮轨磨损。其次,重载列车对路基承载能力、钢轨强度的冲击更大,养护需重点关注路基沉降、钢轨疲劳损伤,通过强化检测频率与修复强度,保障线路结构耐受重载压力。此外,铁路运输班次增多,留给养护作业的“天窗时间”缩短,养护技术需向高效化、模块化发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检测与维修,减少对运输秩序的干扰。

二、铁路线路核心结构的日常维修养护技术要点

2.1 轨道系统养护:聚焦平顺性与稳定性

轨道是列车运行的直接承载结构,养护需围绕几何尺寸校正与部件状态维护展开。首先,通过轨检仪、轨道测量小车等设备定期检测轨距、水平、高低、轨向等参数,对超标的偏差采用起道、拨道、改道等工艺微调。例如发现轨道局部高低偏差超限时,采用液压起道机精准提升轨道高度,同步捣固道床,确保轨道稳定。其次,定期检查钢轨表面是否存在裂纹、擦伤、剥离等损伤,对轻微损伤采用砂轮打磨修复,避免损伤扩大导致钢轨断裂;同时关注钢轨接头状态,及时更换磨损的接头夹板与螺栓,保障接头处平顺过渡。此外,定期清理道床内的碎石、粉尘等杂物,防止道床板结影响排水与弹性;对道床沉降区域进行补砟与捣固,恢复道床支撑能力,避免轨道因道床失稳产生偏差。

2.2 路基系统养护:筑牢线路承载基础

路基是轨道的支撑结构,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线路安全,养护需重点防范沉降、滑坡、冲刷等问题。首先,通过沉降观测桩、全站仪定期监测路基沉降量,对沉降超标的区域,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向路基土体注入水泥浆,增强土体密实度;若沉降严重,需开挖路基重新铺设垫层,恢复路基标高与承载能力。其次,检查路基边坡的护坡砖、植被是否完好,对破损的护坡结构及时修补,防止雨水冲刷导致边坡坍塌;在雨季来临前,清理边坡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避免雨水渗透路基引发软化。此外,对软土地基路段,定期检测地基加固结构(如 CFG 桩、水泥搅拌桩)的完整性,若发现桩体断裂或失效,及时补充加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破坏轨道结构。

2.3 道岔系统养护:攻克复杂节点的病害难题

道岔是线路转向的关键节点,结构复杂、易磨损,养护需针对性解决“尖轨磨损、辙叉伤损、几何偏差”三大问题。首先,定期检查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程度,若存在缝隙,通过调整尖轨拉杆、顶铁位置确保密贴;对尖轨前端磨损区域采用堆焊修复或更换,避免因尖轨磨损导致列车过岔时晃动。其次,辙叉是道岔的薄弱部位,需重点检测辙叉心、翼轨是否存在裂纹或磨耗,对轻微磨耗采用打磨处理,严重时更换整组辙叉;同时定期清理辙叉咽喉处的杂物,防止堵塞影响车轮通过。此外,道岔区域轨道几何参数变化频繁,需采用专用道岔测量设备检测,对轨距加宽、曲线半径偏差等问题,通过调整轨距杆、拉簧等部件校正,确保列车过岔平顺。

三、智能化技术在新时期铁路线路养护中的实践应用

3.1 智能检测技术:提升病害识别效率与精度

利用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对铁路沿线路基边坡、桥梁支座等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巡检,快速识别边坡裂缝、支座渗漏等病害,大幅缩短巡检时间。采用配备激光雷达、惯性测量单元的智能轨检车,在列车正常运行时同步检测轨道几何参数与钢轨损伤,实时生成检测报告,精准定位病害位置与严重程度,为养护提供数据支撑。在钢轨、路基、道岔关键部位安装振动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实时采集线路受力与振动数据,通过后台系统分析数据,预判病害发展趋势,实现“实时监测、提前预警”。

3.2 智能维修技术:推动养护作业高效化

采用大型自动化捣固车,可同时完成起道、拨道、捣固作业,相比人工捣固效率提升数倍,且捣固精度更高,能在“天窗时间”内完成更大范围的道床养护。研发钢轨打磨机器人、道岔螺栓拧紧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强、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例如钢轨打磨机器人可按照预设路径自动打磨钢轨表面损伤,避免人工打磨的误差,同时保障作业人员安全。构建铁路线路养护数字化平台,整合检测数据、病害信息、维修记录,形成线路“健康档案”。养护人员可通过平台查询线路状态,制定针对性养护计划,同时跟踪维修效果,实现养护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

四、新时期铁路线路养护实践中的优化方向

4.1 完善养护标准体系:适配技术发展与运营需求

当前部分养护标准仍沿用传统铁路要求,需结合新时期高速、重载、智能化的特点更新标准:例如明确高速铁路轨道几何尺寸的更严格偏差限值,制定智能化检测设备的操作规范与数据解读标准,确保养护工作有章可循,避免因标准滞后导致养护不到位。

4.2 加强养护人员技术培训:适配智能化转型

智能化养护技术的应用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定期组织养护人员参加培训,内容涵盖智能检测设备操作、数据分析、智能维修设备使用等,例如培训人员掌握轨检车数据解读方法,能从检测报告中精准判断病害类型与处置方案,避免因技术不熟练导致设备浪费或养护失误。

4.3 推动养护资源统筹:实现“管养一体化”

当前铁路养护存在“管理与养护分离”的情况,需推动“管养一体化”模式,让线路管理部门与养护团队紧密协作:管理部门根据运输需求合理安排“天窗时间”,养护团队根据线路状态制定养护计划,双方共享信息,避免因时间冲突或信息不对称导致养护延误,提升养护整体效率。

结论:

新时期铁路线路日常维修养护需以“预防为主、精准高效”为核心,围绕轨道、路基、道岔三大核心结构优化技术要点,同时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检测精准化、维修高效化、管理数字化”。通过完善养护原则、创新技术应用、优化实践模式,可有效提升铁路线路稳定性与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障高速、重载、密集化的铁路运输安全。

参考文献:

[1]雷娟娟. 铁路线路轨道工务标准维修养护技术研究[J]. 大众标准化,2022(19):31-33.

[2]王顺祥. 铁路线路养护维修关键技术之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2(12):110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