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态特征
季宁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2500
一、“大众化 + 分众化”的主体性特征
中共中央、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兼顾广泛覆盖与精准施策二者之间的关系,要依据区域特性、个体差异以及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等因素来动态调整工作的策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数字技术被广泛采用之后,就产生了多元化的主体特征,信息化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界限,并逐渐渗透到更为普遍的公众群体当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 5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11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78.0% ;《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显示,2023 年我国全年累计数据存储量达 1.73 泽字节(ZB),数据使用效率达 59% ,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的使用场景不断拓宽,数字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更多的公共数字教育资源被有效辐射到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上升和数字化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在容量和覆盖面方面存在的局限,逐渐由依靠“小数据”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凭借“大数据”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了对个体需求的精准对接,践行了“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要随着受众对象改变而改变”的理念,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观察,不断改善的数据资源供应能力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流通机制,使得地域、行业以及学段之间的障碍被消除,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流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众化的原因是由于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教育服务对象从宏观的“泛群体”逐渐细化为具有特定属性和需求的细分群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其本质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分化趋势。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多元化特征,由不同地域、家庭背景、教育阶段及个人特质的学生构成。依靠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这些数字技术的支持,大学生群体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态势,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这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向着精准化方向转变,通过数字技术所赋予的赋能效果,教育工作者可以按照目标受众的特性差异来进行精细化的分类管理,而且还能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设计加以改进,从而应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圈层化现象所带来的冲击。
二、“智慧化+交互化”的教学层特征
《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2)——走向智慧教育的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全新形式,智慧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辅助教师教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数字技术深度介入导致教育方式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 “一讲台、一黑板、一台投影仪”“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填鸭式”单向度教学模式,正在被“一平板终端、一多媒体显示屏、一云端资源平台”这一新型教学生态和教学方式取代;建立起“一在线课程体系、一数字资源中心、一实时互动平台”这一新型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并催生出“探究式学习、虚拟仿真体验、个性发展”等全新的教学方式。 其实质特征是培养模式智能化,根据现代教育理念,依靠智能技术,高校思政教育正从传统的标准化培养走向个性化的定制方向发展,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也是它精确化定位的结果,希望形成智能化与个人化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在数字化大环境之下,“全民参与数据生成、即时获取信息”的特征明显地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样态,使其兼具去中心化与交互性的双重属性,从横向角度看,数字技术冲破了以往单向灌输的束缚,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双向互动的方向发展;从纵向方面来讲,通过更新传播形式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在削减传统教学里“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这一固有模式的同时,重新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机制以及平等对话关系。
三、“精准化+一体化”的治理链特征
数字化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赋予了细致化的操作途径,它的即时监测,动态表现以及快速反馈这些功能特点,使得治理流程可以做到全程跟踪并智能管控,进而促使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朝着系统化,高效率运作模式转型,在效果评判这个环节里,依靠数字平台搜集到的数据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再加上合理的评判体系和严格的分析手段,就能更加精确地体现实际的工作成果,从而规避由于主观推测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既凸显“精准”理念,又凸显“系统性”要义,他认为,各类事项应当被看作一个整体统筹规划,要依靠系统科学理论,辩证思维方法以及多种手段解决问题,2024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强调,“以应用为宗旨,展开集成式更新,通过智能化优化教育管理效能”,这是重点,依照系统化观念和数字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表现出“广度”,“深度”与“综合度”一致的态势,“协同化”也是关键因素:“推进不同地域数字设施共建共享,推进不同地区间平台联通”,“打造学生、思政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园内部和外部协同合作的状况”,这样就能达成各方主体的良好协同并实现资源调配优化的效果。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模式的系统性整合角度而言,主要就是对多源异构的数据资源实施整合,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这些先进科技手段,创建起包含思政课程管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监督,教育研究支撑以及学生成长服务等诸多功能在内的综合治理体系。
四、“泛在化 + 多维化”的环境域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它既是教育资源整合的平台,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空间场所,由于物理条件和现实环境的限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很难做到对教育情境的全面再现,其功能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地域性限制,呈现出泛在化特征,这种转变主要依赖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数字化工具和虚拟空间的支持,教育要素具备了可复制性、可编辑性和无限供给的特点,这给激发内在动力带来了便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获得合适的学习资源或者服务”,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体验模式。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达成数字化场景的全方位覆盖,依靠数字技术的支持,这一领域冲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其育人功能慢慢扩展到线上线下的各类场所,而且向着现实与虚拟相互交融的空间形态迈进,在此期间,数字技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同外界环境展开深层次的联系与整合,从而化解了传统教育模式封闭性不足的问题,使得教育空间朝着开放型社会生态系统以及精神文化范畴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泽峰. 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的生成逻辑、范式重构与实践进路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5, 41 (04): 107-114. DOI:10.15938/j.cnki.iper.2025.04.016.
[2]李瑶,刘宗灵. 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效能治理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 (14): 57-60. DOI:10.19865/j.cnki.xxdj.2025.14.013.
[3]刘健,孙金峰.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J]. 高校辅导员, 2025, (03): 29-35.
作者简介:季宁(1990—),女,汉族,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5 年度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专项研究课题“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序号: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