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档案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
史晓讯
中国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9
引言
数字经济时代,档案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管理效能、保障数据安全、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路径。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传统档案管理正迈向智能化、标准化与协同化,为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提供高效、可追溯的信息服务。
1 聚焦档案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研究意义
档案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技术层面,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技术重构档案管理流程,能够显著提升信息检索效率与数据安全性,解决传统档案存储空间有限、检索效率低下等问题。政策层面,该研究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部署,为构建标准化、一体化的档案资源体系提供方法论支撑,推动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经济维度上,数字化档案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数据价值,可辅助决策分析、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降本增效创造实际收益。社会效益方面,档案信息化能够促进文化资源普惠共享,增强公众历史认知与身份认同,尤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研究具有长期推动作用。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档案数字化转型将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其研究不仅填补了传统档案学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的空白,更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这一系统性变革将彻底重塑档案工作的服务模式与价值链定位。
2 聚焦档案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
档案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构成严峻挑战。敏感信息的大规模电子化存储增加了未授权访问、恶意篡改和网络攻击的风险,尤其在政务档案和民生数据领域,一旦发生泄露可能引发重大社会影响。现行技术体系对复杂攻击链的防御能力仍存在局限性,传统加密手段难以应对量子计算等新兴威胁。档案机构普遍面临合规性压力,需同时满足《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知情同意原则与《档案法》的开放利用要求,二者存在天然张力。权限管理机制的精细化程度不足导致内部人员违规操作隐患,而跨机构数据共享进一步扩大了安全边界。区块链存证和同态加密等先进技术虽提供部分解决方案,但其应用成本与性能瓶颈制约了普及速度。档案生命周期中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尚未健全,缺乏针对长期保存场景的动态防护策略。
2.2 标准不统一与数据孤岛问题
档案数字化进程面临标准化缺失与信息系统割裂的深层次矛盾。各地档案机构采用的元数据规范、文件格式和接口协议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数字化成果难以实现跨平台互操作。这种现象在层级式档案管理体系表现得尤为突出,省级集中式平台与地市分散系统间存在数据流动障碍。技术异构性造成的重复采集和二次加工不仅降低效率,更引发版本混乱和权威性争议。传统著录规则难以适应多媒体档案的结构化需求,而新兴语义网技术又缺乏行业性应用指南。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标准尚未完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使得前端业务系统与后端档案库存在数据断层。国际档案理事会提出的《数字档案长久保存需求》等框架在国内落地时遭遇本土化适配难题。
2.3 技术与人才储备不足
档案数字化转型面临技术与人才的双重制约。当前技术体系在复杂场景应用仍存在明显短板,如手写体识别准确率不足、多模态档案智能标引能力有限,制约了大规模数字化进程。长期保存技术尚未完全解决格式过时与载体老化问题,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兼具档案学理论基础与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现有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更新滞后,难以适应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档案领域的深度应用。高校培养体系存在学科壁垒,产学研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导致技术创新与业务需求脱节。
3 聚焦档案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3.1 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与开放接口
档案数字化转型亟需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体系,重点解决数据互通与系统协同问题。应在国家层面制定强制性的元数据标准、文件格式规范和接口协议,确保各级各类档案系统实现无缝对接。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开放型数据中台,通过标准化 API 接口消除信息壁垒,支持跨区域、跨部门的档案资源共享。同步推进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改革,建立覆盖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全流程的技术标准。可借鉴国际经验,采用 OAIS 参考模型指导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系统建设,同时结合国内实际需求制定本土化实施方案。关键要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定期评估新技术适应性,确保标准体系与技术进步保持同步发展。
3.2 强化安全保障与合规管理
档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安全保障体系构建面临多重考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需建立多层级防护机制,结合数据分类分级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采用国密算法与量子加密技术提升核心数据防护等级,同时部署动态访问控制应对内部威胁风险。区块链存证技术可确保档案流转过程可追溯、不可篡改,而隐私计算则为敏感数据提供安全共享方案。合规管理需严格遵循《网络安全法》等法规要求,重点完善数据生命周期审计跟踪机制。档案数字化系统的安全防护需要建立动态化、智能化的防御机制。通过部署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时采集网络流量、系统日志和用户行为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潜在威胁,实现攻击行为的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构建覆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传输通道和应用系统的三维防护架构,采用软件定义边界技术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定期组织红蓝对抗演练和渗透测试,模拟 APT 攻击等高级威胁场景,验证防御体系有效性。
3.3 完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生态
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同步推进人才梯队培育和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当前亟需构建贯穿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多层次培养机制,重点培育既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学科建设应当突破传统壁垒,在档案学专业中增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课程,同时鼓励计算机专业开设档案信息化方向。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中心需要加强产学研协作,针对手写体识别、语义标引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行业主管部门应推动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定期组织技术标准和最佳实践交流。建立常态化的继续教育机制,通过在线课程、认证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数字技能。重点扶持档案数字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前沿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形成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生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档案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统筹技术应用、标准制定与人才培养,构建安全、开放、可持续的信息生态。未来,随着技术的深度融合,档案资源将突破时空限制,成为驱动决策、赋能创新的核心资产。唯有坚持“需求导向、技术赋能、安全可控”的原则,方能真正释放数字化档案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为智慧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燕.信息化背景下建设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创新[J].兰台内外,2025,(10):10-12.
[2]伍震.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兰台内外,2025,(08):35-37.
[3] 邵 杰 . 档 案 资 源 数 字 化 转 型 工 作 实 践 与 探 索 [J]. 兰 台 世界,2025,(03):14-16.
[4] 周 宁 . 企 业 档 案 工 作 数 字 化 转 型 模 式 与 路 径 [J]. 山 西 档案,2025,(03):117-120.
[5]王勇.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 兰台内外,2025,(0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