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者

王梦雨 于文齐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选择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而家庭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家庭在经济支持、人脉资源、教育理念上的差距,使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机会获取、行业认知上形成显著差异,甚至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探索平衡就业差距的应对策略,对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促进社会就业公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具体影响表现

1.1 经济资本影响就业选择的“稳定性”与“投入成本”

家庭经济资本直接决定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稳定性倾向”与“就业投入能力”。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准备支持——如承担考研、考公的时间成本、支付职业技能培训费用,使其更有底气选择“长期回报型”就业方向;而经济条件薄弱的家庭,往往要求大学生尽快就业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使其更倾向于选择“短期稳定型”岗位,或放弃需要高投入的就业路径,限制了就业选择的广度。

1.2 社会资本影响就业选择的“机会获取”与“行业准入”

家庭社会资本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取与行业选择范围。拥有优质社会资本的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内部推荐机会、行业信息资源,帮助其进入竞争激烈的领域;而社会资本薄弱的家庭,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就业渠道,使其只能依赖校园招聘、网络投递等公开途径,面临“简历石沉大海”“缺乏行业内指导”的困境,在热门行业准入上处于劣势,更易选择竞争较小但发展空间有限的岗位。

1.3 文化资本影响就业选择的“目标定位”与“行业认知”

家庭文化资本主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与行业认知深度。文化资本丰富的家庭,更注重引导大学生关注职业长期发展,鼓励其选择“高专业匹配度”“高发展潜力”的行业,并能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建议;而文化资本薄弱的家庭,因缺乏对行业趋势的认知,往往引导大学生选择“传统稳定”但与个人兴趣、专业不符的岗位,导致大学生职业定位模糊,易出现“盲目就业”“频繁跳槽”的问题。

二、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核心作用机制

2.1 “资源传递”机制:家庭资本直接转化为就业优势

家庭背景对就业选择的影响,本质是“家庭资本向就业资源的直接传递”。经济资本转化为“就业准备资源”(如培训、时间),社会资本转化为“就业机会资源”(如内推、信息),文化资本转化为“职业认知资源”(如规划、指导)。这种资源传递具有“代际延续性”——优势家庭的大学生能直接继承家庭积累的就业资源,在就业选择中占据主动;而普通家庭的大学生因缺乏资源传递,需从零开始积累就业资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形成“就业选择差距”。

2.2 “价值观塑造”机制:家庭理念引导就业偏好

家庭背景通过塑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间接影响其就业选择偏好。长期生活在优势家庭的大学生,因接触的职业环境更广阔,更易形成“追求自我实现”“注重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就业选择更倾向于“挑战性”“高成长”的岗位;而普通家庭的大学生,受家庭“求稳”“务实”理念的影响,更易形成“优先保障生存”“规避风险”的价值观,就业选择更倾向于“稳定性”“低风险”的岗位,即使个人有兴趣从事高潜力行业,也可能因家庭观念约束而放弃,导致就业选择与个人发展需求脱节。

三、平衡家庭背景影响、优化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应对策略

3.1 大学生:主动积累“个人资本”,降低对家庭资源的依赖

大学生需通过自主努力弥补家庭资源差距,构建个人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强化专业能力与通用技能(如沟通、办公软件操作),通过参与专业竞赛、实习实践提升履历含金量,用“个人能力资本”替代“家庭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主动拓展信息渠道,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行业论坛、线上招聘平台获取就业信息,避免因家庭信息闭塞错失机会;同时,理性看待家庭意见,结合个人兴趣、专业优势与行业趋势制定职业规划,不盲目迎合家庭“求稳”或“高薪”的要求,实现就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的匹配。

3.2 学校: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搭建“资源普惠”平台

学校需发挥“就业公平调节器”作用,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提供均等化就业支持。一是针对普通家庭学生开展“精准帮扶”,设立就业补贴(如实习交通补贴、培训奖学金),降低其就业准备成本;二是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增加“行业认知”“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实用内容,帮助缺乏家庭指导的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三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入更多优质企业资源,举办专场招聘会、企业开放日,为学生提供直接对接企业的机会,减少对家庭人脉资源的依赖;四是建立“职业导师”制度,邀请行业资深人士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弥补普通家庭学生在职业认知上的不足。

3.3 社会:健全就业公平机制,拓宽“机会普惠”渠道

社会需从制度层面保障就业公平,减少家庭背景对就业选择的干预。一方面,加强就业市场监管,打击“就业歧视”“内部暗箱操作”等行为,推动企业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招聘标准,保障普通家庭学生的公平竞争权;另一方面,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主导的就业平台(如“国家 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发布普惠性就业信息,组织针对普通家庭学生的专场招聘活动;同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设立“寒门学子就业扶持计划”,为其提供实习机会、培训资源与创业支持,从社会层面弥补家庭资源差距,帮助其实现多元化就业选择。

结论:

家庭背景通过经济、社会、文化资本多维度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导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在就业机会、目标定位上出现差距,甚至引发就业不公平问题。平衡这种影响需依赖大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大学生需主动积累个人资本,学校需提供普惠性就业支持,社会需健全公平就业机制。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减少家庭背景对就业选择的过度干预,让大学生基于个人能力与发展需求做出理性就业选择,既保障就业公平,也为社会输送更多“人岗匹配”的优质人才,推动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晏男, 张家旗, 韩春旭, 冯华超. 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5):110-112.

[2]张双月. 家庭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20,9(4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