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绿色物流在制造业中的实施路径与绩效研究

作者

云长恒 王玉乾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在“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下,制造业绿色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物流作为制造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问题严重制约企业转型进程。传统物流模式下,制造业运输空载率高、仓储能耗大、包装废弃物多,既增加运营成本,又加剧环境压力。因此,探索绿色物流在制造业的有效实施路径,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制造业降本增效、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当前行业转型期的核心研究方向。

一、制造业绿色物流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

1.1 物流全链条碳排放管控难

制造业物流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仓储、成品分销全流程,运输环节依赖燃油货车,单位里程碳排放高;仓储环节制冷、照明、搬运设备能耗密集,且多采用传统能源供电;包装环节以一次性塑料、泡沫材料为主,废弃后难以降解,导致各环节碳排放分散且总量大,缺乏统一的监测与管控体系。

1.2 绿色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低

一方面,制造业物流设施与资源存在“重复建设”问题,部分企业自建仓储与运输车队,却因利用率不足导致资源闲置;另一方面,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缺失,可循环包装材料复用率不足 20% ,运输车辆空载率普遍超过 30% ,仓储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库存积压与空间浪费,进一步增加绿色转型成本。

1.3 绿色转型动力与能力不足

多数制造企业将绿色物流视为“额外成本投入”,缺乏长期战略规划,未将其纳入企业发展目标;同时,企业缺乏专业的绿色物流人才,对新能源技术、智能调度系统等应用能力不足,且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不足,难以形成全链条绿色化合力,制约绿色物流落地效率。

二、绿色物流在制造业中的实施路径构建

2.1 物流流程绿色化重构

从供应链全周期优化物流流程:运输环节采用“干线+支线”协同模式,整合零散订单减少空载,优先选择铁路、水运等低碳运输方式;仓储环节推行“智能立体仓储”,通过自动化分拣与动态库存管理减少空间占用,同时采用光伏供电、余热回收技术降低能耗;包装环节全面替换为可降解材料或可循环包装,建立“使用-回收-清洗-复用”闭环体系,实现流程各节点绿色化。

2.2 绿色技术集成与应用

以技术赋能绿色物流落地:运输领域投入新能源车辆,搭建“车辆定位+能耗监测”数字化平台,实时优化行驶路线;仓储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智能调控,引入 AGV 机器人减少人工能耗;物流管理领域构建大数据平台,通过需求预测优化配送计划,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碳排放数据溯源,为绿色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此外,推广“绿色装卸”技术,采用电动叉车、无动力传送带降低装卸环节能耗。

2.3 管理机制与组织革新

建立适配绿色物流的管理体系:企业成立专门的“绿色物流管理部门”,明确绿色目标与考核标准,将物流碳排放、资源利用率纳入部门 KPI;加强员工培训,开展“绿色物流操作规范”课程,提升员工环保意识与操作能力;同时,将绿色物流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制定“短期降碳+长期可持续”目标,确保绿色措施持续落地;此外,建立“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优先选择环保达标、物流绿色的供应商,推动供应链协同绿色化。

2.4 供应链协同绿色化推进

构建全链条绿色协同机制:制造企业牵头联合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分销商成立“绿色供应链联盟”,统一制定物流碳排放标准与绿色操作规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实时互通,优化订单响应与配送效率,减少因信息滞后导致的资源浪费;推行“联合配送”模式,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配送需求,共享运输车辆与仓储资源,降低整体物流成本与碳排放,形成“协同共赢”的绿色物流生态。

三、制造业绿色物流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3.1 经济绩效评价指标

从成本与收益维度衡量经济价值,核心指标包括:物流成本降低率(运输、仓储、包装成本较实施前的下降幅度)、物流效率提升率(配送准时率、库存周转率、订单响应速度的提升比例)、绿色物流投资回报率(绿色技术与设备投入后,企业利润的增长幅度)、资源复用成本节约率(可循环包装、共享物流资源带来的成本节约金额占比),直观反映绿色物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

3.2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聚焦生态环保成效,核心指标包括:物流全环节碳排放降低率(运输、仓储、包装环节碳排放量较实施前的下降幅度)、资源循环利用率(可循环包装复用率、废旧物流材料回收利用率、运输车辆满载率)、污染物排放量(物流环节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达标情况)、能源结构优化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物流能耗中的占比提升幅度),全面评估绿色物流对环境的改善效果。

3.3 运营绩效评价指标

围绕供应链运营能力设计指标,核心指标包括:供应链响应速度(订单处理周期、紧急订单满足率的提升情况)、物流服务质量(客户投诉率下降幅度、物流破损率降低比例)、供应链韧性(应对运输中断、库存短缺等突发情况的恢复能力)、物流资源利用率(仓储空间利用率、运输车辆利用率、设备闲置率的优化情况),衡量绿色物流对企业运营效率与供应链稳定性的提升作用。

3.4 社会绩效评价指标

从企业社会责任维度设计指标,核心指标包括:企业绿色品牌价值提升度(消费者对企业绿色形象的认可度、市场份额增长幅度)、行业示范效应(企业绿色物流模式被同行业借鉴的案例数量、参与制定行业绿色标准的情况)、政策合规率(是否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碳排放法规要求,获得绿色认证的数量),评估绿色物流对企业社会形象与行业影响力的积极作用。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流程重构、技术应用、管理革新、供应链协同四维度构建实施路径,并从经济、环境、运营、社会四维度设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表明,绿色物流不仅能有效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与碳排放,还能提升供应链效率与企业社会形象,是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未来,制造业需进一步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供应链协同,完善绩效评价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绿色物流从“被动实施”向“主动创新”转变。

参考文献:

[1]卞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良性融合及互动发展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20):68-69.

[2]上官绪明.物流业集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0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