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优化与处理技术选择

作者

刘超

身份证号:12011319900903481X

引言: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多数城市面临生活垃圾收运“最后一公里”效率低、处理技术与垃圾成分不匹配、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不仅增加环境承载压力,还造成资源浪费。科学优化收运系统可降低运输能耗与成本,合理选择处理技术是实现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的核心。因此,结合城市规模、垃圾成分、区域资源禀赋,探索收运系统与处理技术的协同优化路径,对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优化路径

1.1 优化收运路线与频次

收运路线规划需结合城市区域人口密度、垃圾产生量、交通路况等因素,采用“分区覆盖、就近转运”原则,减少无效运输里程。可借助 GIS 地理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采集各区域垃圾产量数据,动态调整收运路线:对住宅区、商业区等垃圾高产区域,采用“早晚双次收运”模式,避免垃圾堆积;对郊区、工业园区等低产区域,优化为“隔日收运+集中转运”模式,降低运输能耗。同时,需避开城市交通高峰时段规划收运路线,减少运输延误,提升单位时间收运效率,从路径层面降低收运成本与碳排放。

1.2 升级收运设备与分类衔接

收运设备的适配性与先进性是提升收运效率的基础。一方面,需根据垃圾分类要求,配置“分类收运专用车辆”,如厨余垃圾密闭式运输车、可回收物专用厢式车、有害垃圾防渗漏运输车,避免不同类别垃圾混装运输,保障后续处理环节的资源化效率;另一方面,需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车辆,推广新能源收运车,降低运输过程中的尾气排放。同时,需加强垃圾产生源头与收运环节的衔接,在社区、商场等场所合理布局分类垃圾收集点,配备智能称重与满溢预警设备,实时反馈收集点垃圾存量,确保收运车辆“按需上门”,避免空驶或超载运输。

1.3 完善收运运营管理机制

运营管理机制的规范化是收运系统长期高效运行的保障。需建立“责任明确、监管到位”的管理体系:明确环卫部门、收运企业、社区的权责边界,如社区负责源头分类引导,收运企业负责按标准完成收运任务,环卫部门负责全程监督;引入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 GPS 定位、视频监控等技术,实时监控收运车辆的行驶轨迹、作业时间、垃圾清运量,避免“漏收、少收、违规倾倒”等问题。此外,需加强收运人员专业培训,提升其分类收运操作规范与安全意识,确保收运过程符合环保与安全标准。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科学选

2.1 基于垃圾成分的技术适配

垃圾成分是决定处理技术的核心因素。对于厨余垃圾占比高、含水率高的城市,优先选择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微生物分解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或沼气,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降低后续处理的能耗与污染;对于可回收物含量高的城市,需强化“分类回收+资源再生”体系,通过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将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输送至专业再生企业,减少进入终端处理环节的垃圾量;对于可燃物含量高、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可选择焚烧发电技术,通过高温焚烧实现垃圾减量化,同时回收热能发电,实现能源化利用,但需配套完善的烟气净化与飞灰处理设施,避免二次污染。

2.2 兼顾环境影响与经济成本

处理技术选择需平衡环境效益与经济成本,避免片面追求“低成本”或“高环保”。卫生填埋技术初期投资低、操作简单,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易产生渗滤液与填埋气,长期环境风险高,仅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垃圾产量小的中小城市或作为应急备用处理方式;焚烧发电技术减量化与能源化效益显著,但初期设备投资高,且需配套严格的环保设施,适用于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的大城市;生物处理技术资源化效益突出,但处理周期长,且受垃圾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影响大,适用于厨余垃圾集中、农业需求大的区域。在技术选择中,需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综合测算不同技术的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全周期成本,选择“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最优方案。

2.3 推动处理技术的协同融合

单一处理技术难以满足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综合目标,需推动多技术协同融合。可构建“分类回收-生物处理-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的阶梯式处理体系:首先通过分类回收提取可回收物,实现资源再生;其次对厨余垃圾采用生物处理,生产有机肥或沼 ∵ ;再次对剩余可燃物采用焚烧发电,回收能源;最后将焚烧残渣与不可降解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实现垃圾全量无害化处理。这种协同模式可最大化发挥各技术优势,降低单一技术的局限性,提升垃圾处理的整体效益,同时适应垃圾成分动态变化的需求,增强处理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持续性。

三、收运系统与处理技术的协同发展策略

3.1 强化规划层面的统筹衔接

在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卫生专项规划中,需将收运系统与处理技术作为整体统筹布局。一方面,根据处理终端的位置与处理能力,规划收运路线与转运站布局,如将转运站设置在处理终端与垃圾高产区域之间的交通节点,缩短收运距离;另一方面,根据收运系统的分类收运能力,确定处理技术的规模与类型,如若收运系统可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则需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生物处理设施,避免“分类收运与混合处理”的脱节。

3.2 完善政策与标准支撑体系

政策与标准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需出台“分类收运与分类处理”联动政策,明确分类收运率与处理技术适配的考核指标,如要求厨余垃圾分类收运率达到 60% 以上的城市,必须配套建设厨余垃圾生物处理设施;完善垃圾处理技术标准与收运作业规范,统一分类垃圾的运输、储存、处理技术参数,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协同不畅。此外,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收运设备升级与处理技术研发,降低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成本压力,激发协同发展的积极性。

3.3 推动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融合

技术创新是提升协同效率的核心动力。需加强收运与处理环节的技术研发,如研发“分类垃圾智能识别系统”,实现收运过程中垃圾类别的自动检测,确保分类收运质量;开发“收运-处理数据共享平台”,将收运系统的垃圾产量、类别数据与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能耗数据实时互通,实现“以处理需求指导收运调度,以收运数据优化处理方案”的动态协同。同时,推广“互联网+”模式,提升公众参与度,从源头推动收运与处理的协同优化。

结论: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优化与处理技术选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摒弃“单一环节优化”的思路,从收运路线、设备、管理多维度提升收运效率,结合垃圾成分、环境成本科学选择处理技术,并通过规划统筹、政策支撑、技术创新推动二者协同发展。在实践中,需充分考虑城市的差异性,避免同质化方案,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垃圾成分的城市制定适配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兴然.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大力推进资源化利用是趋势[J].股市动态分析,2021(22):42-43.

[2]李浓.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问题与对策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2022,(0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