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沈爱兰 吴志医 秦建洋
浙江省松阳县农业农村局
浙江省松阳县是“中国花菇之乡”和浙江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食用菌栽培已有数百年历史。近年来,该县围绕打造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强县目标,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科技化、规模化、
业化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截至 2024 年底,全县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 7400 余万袋,实现全产业链产值 8 亿元,“松阳香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
1.主要做法和成效
1.1 坚持科技赋能,提升种植效益。探索推广“层架式”菌棒栽培模式,每亩菇棚从原先“立地式”栽培模式只能放置 0.8 万袋菌棒增加到 2.5 万袋,既节约了土地资源,降低了投资成本,又促使产值翻番。发展山区香菇周年化生产,利用山区乡镇高山气候优势,抓住 6-10 月香菇市场淡季机遇,开展高海拔地区反季节香菇栽培品种选育攻关,成功破解南方夏季香菇种植难问题。据测算每袋菌棒收入 6-8 元,扣除 3 元成本,按每亩 1.5 万袋计算,亩均可增收 5 万余元。此外,在以竹代木、定向出菇、稻菌(羊肚菌)轮作等方面均实现技术突破。
1.2 坚持规模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食用菌种植龙头企业培育,形成“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模式,培育规模种植户 100 余户,辐射带动产业扩容提质。开展“机器换人”行动,推行菌棒(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引进菌棒自动化生产线,培育菌棒自动化生产企业 13 家,具备日产香菇菌棒(料)100 万袋以上的生产能力。争取中央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资金 620 万元,以“村集体+企业+农户”方式在叶村乡建立食用菌“共富工坊”,通过建设清洁化菌棒加工厂房,吸引全县低小散菌菇企业“抱团”入驻,年产菌棒 500 万袋,为当地 200 多户菇农提供菌棒加工服务。
1.3 坚持产业思维,加快全链打造。强化招商引资,加强精深加工、工厂化出菇等龙头企业招引,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招引浙江慧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叶村乡建设香菇一体化生产示范基地,拟投资1.5 亿元在叶村乡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食用菌生产、加工等集群化发展。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试点县项目为契机,建设全县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致力打造香菇“生产—存储—加工—销售”全链条。浙西南特色农产品(香菇)现代化集散交易中心一期建成,拟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鲜菇交易市场。新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小规模生产鲜菇小丸子、香菇香肠等精深加工产品。举办鲜菇节、开发鲜菇宴、菇王大赛等形式,挖掘香菇文化助力产业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作为县域主导产业,缺乏整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布局、发展思路上未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定位。
2.2 技术创新示范不足。品种结构较为单一,以香菇为主,占比达 99% ,其它品种及稻菌轮作模式没有形成规模,高效栽培、工厂化出菇等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
2.3 产业链条有待拓展。以一产种植为主,二三产薄弱,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农文旅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3 下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3.1 明确发展定位。围绕打造“浙江省最大鲜菇交易中心、全国食用菌产业强县”目标,编制全县食用菌产业建设发展规划,优化“一心二区三园”现代食用菌产业布局。“一心”以叶村冷链鲜菇市场为中心,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科教于一体的食用菌全产链发展集聚地。二区即山上、山下两大特色香菇生产区,“山上”以玉岩、枫坪等山区乡镇为重点,打造“周年生产、错峰上市”的高温菇发展区;“山下”以叶村、斋坛、樟溪等平原乡镇为重点,发展标准化立地栽培为主的优质食用菌发展区。“三园”即在叶村、玉岩、象溪等重点乡镇打造 3 个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园。
3.2 加强技术创新。以鲜香菇为主攻品种,发展羊肚菌、猴头菇、黑木耳、大球盖菇、草菇等特色菌,促进食用菌品种多元化发展。加强定向出菇、以竹代木、微压灭菌、设施控温接种养菌等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适度发展“稻+羊肚菌、水稻+大球盖菇”等稻菌轮作模式。择优选择 2-3 家香菇菌(料)棒厂进行技改提升,建设制棒、灭菌、冷却、接种、养菌等整体车间,实现菌棒机械化接种 1000 万棒以上,逐步改变菇农人工接种模式,提升种植效率。
3.3 做强产业链条。加快浙西南特色农产品(香菇)现代化集散交易中心二期建设,推进食用菌冷链物流、数字化产地仓建设等。加强精深项目招引,盘活用地资源,聚焦精深加工、工厂化栽培等方向,招引一批龙头型、链主型企业,开发食用菌系列的休闲食品、预制菜、调味品、保健食品、即食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引进现代设施化栽培、工厂化立体栽培等项目。发展食用菌特色旅游和研学活动,推动食用菌产业与红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青少年研学、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