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感觉统合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价值与实施

作者

曹微晨 卢娜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0-6 岁是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若缺乏充足的感官刺激与动作练习,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协调性差、情绪不稳定等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制约早期发展。感觉统合训练作为针对性干预手段,能通过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多感官训练,帮助儿童整合感官信息、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当前部分早期教育机构存在训练“形式化”“盲目化”现象,明确其价值并规范实施路径,对推动早期教育科学化、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觉统合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1.1 奠定儿童认知发展的生理基础

感觉统合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前提,训练通过多感官刺激激活儿童大脑神经连接,为认知发展搭建生理框架。一方面,触觉训练(如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能提升儿童的感官分辨能力,帮助其建立对事物属性的初步认知;另一方面,前庭觉与本体觉训练(如滑梯、平衡木游戏)能增强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为后续数学几何认知、方向判断等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缺乏感觉统合训练的儿童,易因感官信息整合困难,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薄弱等认知发展滞后问题。

1.2 提升儿童动作与身体控制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通过针对性动作练习,帮助儿童完善动作发展、提升身体协调性。在大动作训练中,跑跳、攀爬等活动能增强儿童下肢力量与身体平衡能力,改善走路不稳、动作迟缓等问题;在精细动作训练中,串珠子、拧瓶盖等活动能锻炼儿童手部小肌肉群与手眼协调能力,为后续握笔书写、自主进食等生活与学习技能的掌握提供支持。同时,训练中对动作的精准控制要求,能培养儿童的专注力与耐心,间接提升其学习与生活中的任务完成能力。

1.3 促进儿童情绪管理与社会性发展

感觉统合失调易导致儿童情绪敏感、社交退缩,而科学训练能通过改善感官体验,调节儿童情绪状态、推动社交能力发展。一方面,适度的感官刺激(如轻柔的触觉按摩、规律的前庭觉活动)能帮助儿童缓解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增强情绪稳定性;另一方面,训练中的小组活动(如合作完成障碍跑、集体游戏)能让儿童在互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分享协作,提升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通过训练,儿童能以更积极的状态参与集体生活,减少因感觉统合失调引发的社交冲突。

二、感觉统合训练在早期教育实施中的现存问题

2.1 理念认知偏差:将“训练”等同于“游戏玩乐”

部分早期教育机构与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的认知存在误区,将其简化为“让儿童玩游戏”,忽视训练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一是缺乏对感觉统合理论的理解,未根据儿童年龄、失调类型设计训练方案,仅提供随意的游乐设施供儿童自由活动,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过度追求“趣味化”,为吸引儿童参与设计复杂的娱乐环节,却偏离了触觉、前庭觉等核心感官训练目标,使训练沦为“形式化玩乐”,无法真正改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

2.2 实施方法不当:忽视个体差异与安全边界

训练实施中存在“一刀切”与“安全风险”双重问题。一方面,未充分考虑儿童的个体发展差异,采用统一的训练内容与强度,如让动作发展迟缓的儿童与能力较强的儿童完成相同难度的平衡训练,易导致能力弱的儿童产生挫败感,能力强的儿童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部分机构忽视训练安全,如未检查设施稳定性、未根据儿童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或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导致儿童在训练中出现摔倒、磕碰等安全隐患,甚至加重身体负担。

2.3 家园协同不足:训练效果难以持续巩固

感觉统合训练需家庭与机构协同配合才能发挥长效作用,但当前家园协同机制普遍薄弱。一是机构缺乏对家长的专业指导,未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训练理念与家庭延伸方法,导致家长无法在家庭场景中开展辅助训练;二是家长参与度低,部分家长认为训练是机构的责任,忽视家庭环境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如过度保护儿童、限制其户外活动,导致机构训练效果在家中被削弱,无法形成“机构训练+家庭巩固”的完整闭环。

三、感觉统合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科学实施路径

3.1 强化理念认知,构建“专业理论+实践培训”体系

提升早期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专业认知,为科学实施奠定基础。一方面,早期教育机构需组织教师参加感觉统合理论培训,邀请专家讲解儿童感官发展规律、训练设计方法,确保教师掌握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线上课程等渠道向家长普及感觉统合知识,纠正“训练=玩乐”的误区,让家长理解训练的目标与价值,主动配合机构开展训练。

3.2 精准设计方案,兼顾“个体差异+安全规范

以儿童发展需求为核心,制定科学、安全的训练方案。一是实施“评估先行”,通过专业量表、观察记录等方式,评估儿童感觉统合发展水平,明确失调类型(如触觉敏感、前庭觉不足)与能力短板,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二是分层设计训练内容,根据 3-4 岁、4-5 岁、5-6 岁儿童的生理特点调整训练难度,如低龄儿童侧重触觉探索与基础动作练习,高龄儿童侧重平衡能力与精细动作训练;三是规范安全管理,定期检查训练设施、配备专业保护装备,训练中安排教师全程看护,确保训练在安全范围内开展。

3.3 完善家园协同,形成“机构主导+家庭延伸”闭环

建立高效的家园协同机制,巩固训练效果。在机构层面,定期向家长反馈儿童训练进展,提供家庭训练指导手册,推荐适合家庭开展的简易训练活动(如亲子触觉游戏、家庭平衡练习);在家庭层面,家长需配合机构调整家庭环境,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提供多样化的感官刺激材料(如沙土、毛绒玩具),并按指导开展家庭训练。同时,机构可组织亲子训练活动,让家长参与训练过程,提升家庭训练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形成训练合力。

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在早期教育中具有奠定认知基础、提升动作能力、促进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核心价值,是推动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干预手段。当前实施中存在的理念偏差、方法不当、家园协同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强化专业认知、精准设计方案、完善家园协同等路径解决。

参考文献:

[1]汲嫘萌,李梓晴,黎梦丽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融入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7):119-121.

[2]王毅,王笑颜,牛晶等.儿童感觉统合体验下的智能玩偶交互设计研究[J].设计,2021,34(19):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