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区域交通枢纽经济与人才集聚互动机制

作者

张帆

身份证号:500233********0222 839000

引言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人才集聚作为驱动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与交通枢纽经济的互动关系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议题。长三角依托密集交通网络与多层次枢纽体系,形成了人才集聚与枢纽经济的高效协同效应;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虽凭借国际陆港区等枢纽具备人才吸引力,但受单一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薄弱及创新生态不足制约,人才与枢纽经济的互动深度尚未充分释放。通过反复尝试不同研究手段和验证方式,我们发现即使调整测量方法或修改分析条件,研究结论始终保持稳定,这充分证明了结果的可靠性,这为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 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

1.1 人才集聚的概念与特征

人才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现代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要素的空间流动与集中配置对提升区域竞争力至关重要,深入理解其内在规律,对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人才集聚指具有较高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特定地理空间相对集中。它不仅体现为数量聚集,更强调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高层次人才具有明显选择性,多流向经济发达、创新活跃区域,形成人才空间分化格局。

人才集聚有典型空间分布特征,呈核心 - 边缘结构和梯度扩散模式。核心区域基础设施优越、产业体系完善、创新环境良好,是人才集聚主要载体。随着核心区域人才密度提高,会向周边扩散,形成多层次人才分布格局。

1.2 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

人才集聚是复杂的空间经济现象,受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综合性机制。

经济环境是基础性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就业机会数量与质量[1],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是人才选区位的重要考量,经济活跃度高区域吸引力强,企业规模结构和发展潜力也影响人才集聚意愿。政策支持体系起关键引导和激励作用。人才引进政策、户籍制度、税收优惠等制度性因素影响人才流入成本和定居意愿;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提供事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人才及其家庭生活质量。

产业结构特征有决定性影响。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决定高端人才需求规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影响人才专业化发展机会,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差异化发展平台。创新生态环境是核心驱动力。研发投入、科研院所密度等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影响创新型人才聚集效应[2],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支撑。

2 交通枢纽经济与人才集聚的互动机制

2.1 交通枢纽经济对人才集聚的促进作用

交通枢纽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多重机制对人才集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区位优势是交通枢纽经济吸引人才集聚的基础性因素。综合交通枢纽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显著降低了人才的通勤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匹配效率。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人才能够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找最适合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保持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

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了交通枢纽经济的人才吸引力。枢纽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量高端服务业态,特别是物流总部经济、会展经济、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各类专业化人才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理论表明,综合交通枢纽形成的经济活动集聚区对现代服务业人才具有显著吸附效应。这种吸附效应在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选址决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众多国际化企业倾向于将其区域总部设立在交通枢纽城市,进而带动了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聚集。

2.2 人才集聚对交通枢纽经济的反馈效应

人才集聚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交通枢纽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反馈效应。高素质人才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积累等路径[3],推动枢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创新实践,推动智能调度系统在港口、机场、铁路等枢纽设施的广泛应用,引入优化无人仓储、自动化装卸等技术,显著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并增强枢纽竞争优势。

不同专业背景人才交流合作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催生出多式联运解决方案、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创新业务模式,跨学科协同为传统枢纽经济注入新活力,促使枢纽功能从单一运输向综合服务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3 区域交通枢纽经济与人才集聚互动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比长三角与新疆枢纽经济与人才集聚互动机制。长三角以高日均换乘量、密集国际航线及集装箱货运为核心,构建客流集散、国际连通、货运网络多维枢纽体系;新疆依托中欧班列快速通行、跨境公路口岸高效运转及油气管道运输,形成边境枢纽、能源走廊、国际道路运输特色评价框架。

人才集聚方面,长三角突出硕博人才占比、科研人员密度及海归人才流动优势;新疆聚焦少数民族技术骨干储备、双语人才覆盖及边境人才留存特征。实证显示,长三角枢纽能级提升显著带动人才密度增长,形成"流量-人才-创新"正向循环;新疆国际航线拓展与专业技术人才增长关联性强,其能源枢纽与人才集聚互动效应虽低于长三角,但政策驱动下展现出独特潜力。研究揭示两地互动模式差异,为区域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3.2 实证分析与实证检验

基于前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和研究设计框架,本节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区域交通枢纽经济与人才集聚的互动机制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系统检验交通枢纽经济对人才集聚的促进效应以及人才集聚对枢纽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4]。

研究对比长三角与新疆的枢纽经济与人才互动机制:长三角依托密集交通网络与多层次枢纽体系[5],形成显著的人才集聚协同效应,互动强度与溢出效应突出;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虽依托国际陆港区等枢纽具备人才吸引力,但受单一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薄弱及创新生态不足制约,人才与枢纽经济的互动深度尚未充分释放。稳健性检验通过变量替换与权重调整验证结论稳健性,显示新疆单枢纽模式在协同效应上弱于长三角多枢纽体系,为优化新疆枢纽布局与人才政策提供依据。

4 结语

长三角地区凭借密集的交通网络和多个交通枢纽的协同作用,形成了人才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人才集聚效应显著,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也很强。而新疆虽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拥有国际陆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对人才有一定吸引力,但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高科技产业基础薄弱、创新氛围不够浓厚,人才与交通枢纽经济的互动还不够深入。研究结论经过多次验证是可靠的,这对新疆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新疆可以借鉴长三角经验,通过优化交通枢纽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搭建创新平台等方式,促进人才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从交通枢纽向区域创新中心转型,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 试论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 李红涛.现代商业,2021(21).

[2] 姜炎鹏;王鑫静;马仁锋.创新人才集聚的理论探索——全球人才流动的城市选择视角[J]. 地理科学,2021(10).

[3] 樊贵莲;李蕊婷;郭淑芬.殊途同归的区域人才集聚路径——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组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22(22).

[4] 张倩倩.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航务周刊,2025(16).

[5] 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 伍文生.长春大学学报,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