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化交融与友谊传承
魏予萌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在这一关键时期,苏联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派遣了大批专家来华支援建设,成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上一段难忘的友好佳话。
苏联专家的援华范围广泛,涵盖了工业、农业、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在工业领域,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大型工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到生产技术的指导与传授,苏联专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更将科学的管理经验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传递给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教育领域,苏联专家积极参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帮助中国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编写教材、培养师资力量。许多苏联专家来到中国的大学任教,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传授给中国学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苏联专家援华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民感受到了苏联人民的友好情谊,苏联专家也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艰苦奋斗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成为当时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后续中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文字与心灵: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精神共鸣
如果说工业合作是物质层面的坚实纽带,那么文学的传播则是精神层面的心灵交响。早在 20 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就以它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对社会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复杂的细腻刻画,深深吸引了中国知识分子和广大读者。普希金诗歌中对自由与爱情的讴歌,托尔斯泰笔下宏大的历史叙事与深刻的道德自省,契诃夫对小人物的悲悯与对旧时代的批判,无一不与近代中国追求解放、渴望新生的社会思潮产生强烈共鸣。
新中国成立后,俄罗斯古典文学和苏联现代文学的翻译与出版进入了空前繁荣的“盛况”。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作品,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保尔·柯察金”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克服困难、为建设祖国而奋斗。这些文学作品所宣扬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更重要的是,文学直抵人性共通的情感。屠格涅夫笔下优美的自然风光,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灵魂深处的拷问,同样让中国读者为之动容。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中国民众仿佛打开了一扇窥视俄罗斯民族灵魂的窗口,理解了他们的豪爽与忧郁、热情与深沉。大量的优秀翻译家,如草婴、汝龙、戈宝权等人,以其信达雅的译笔,完美地传递了原著的神韵,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无名英雄。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经久不衰的魅力,证明了两国人民在审美和情感上存在着天然的亲近性,这份由文字缔结的心灵纽带,是两国关系中最宝贵、最持久的财富之一。
三、相遇与相知:互办文化年与新时代的相互理解
进入 21 世纪,中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化交流也进入了机制化、高水平的新阶段。为巩固传统友谊、增进新一代民众的相互了解,两国政府高瞻远瞩,共同策划并成功互办了以“国家年”、“语言年”等为主题的一系列大型国家级文化活动。
2006 年和 2007 年,中俄两国分别举办“俄罗斯年”和“中国年”活动。“俄罗斯年”期间,俄罗斯在华举办了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经贸等多个领域的数百项活动,如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演出、俄罗斯绘画艺术展览、俄罗斯科技成果展示等。这些活动让中国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俄罗斯现代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了解。“中国年”期间,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了同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中国传统戏曲演出、中国书画展览、中国美食文化节等,向俄罗斯人民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中国的发展成就。随后举办的“语言年”活动,则推动了两国语言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学习俄语,了解俄罗斯;越来越多的俄罗斯青年开始学习汉语,探寻中华文化的奥秘。
这些活动以其亲民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真正让文化走入了民间,成为了“人民的节日”。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活体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两国人民发现了彼此文化的精彩与生活的共鸣。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见闻,艺术家们携手创作,企业家们从中寻得灵感与商机。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文化互动,极大地深化了“相互理解”的内涵,将两国友好从政府层面深入推进至社会层面、民心层面,为中俄关系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书写了新时代友好合作的最佳范本。
四、结语
从西伯利亚吹来的风,曾经承载过工业建设的号角,飘散过文学油墨的清香,如今又混合着文化年活动中欢歌笑语的音符。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一部由无数个友好瞬间汇成的宏大叙事。它告诉我们,国与国的交往,根在人民,源在交流。无论是过去“同志加兄弟”的峥嵘岁月,还是如今“邻居加伙伴”的全面协作,文化始终是维系两国人民情感的最坚韧纽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23 年 3 月 22 日第 2 版。
[2]姜锐. 二十一世纪中俄文化交流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3]马福珍.俄罗斯国情与文化[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秘涛. 以文化交流,促中俄关系全面发展[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0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