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主题班会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邓永辉

漳县武阳中学 748300

引言:2021 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农村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受政策影响显著。主题班会作为农村初中德育关键阵地,在“双减”背景下需承担新使命。然而,当前农村初中主题班会在与“双减”政策衔接上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因此,深入探究“双减”与农村初中主题班会的关联,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对推动农村初中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双减”政策与农村初中主题班会的关联分析

(一)“双减”政策核心内容解读

“双减”政策于 2021 年 7 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要求健全作业管理机制,调控作业结构与总量,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同时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严禁超前超纲培训等行为,旨在让教育回归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主题班会的功能定位

农村初中主题班会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承担着思想引领的作用,通过各类主题,如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能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增进彼此了解与合作。此外,还可助力学生解决成长困惑,为其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双减”对农村初中主题班会的新要求

“双减”政策下,农村初中主题班会需增添新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双减”政策宣传解读,让学生与家长深入理解政策意义与目的,缓解家长焦虑。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课余时间,如开展阅读分享、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减”出来的时间里,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探索多样化成长路径。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主题班会问题剖析

(一)主题与“双减”目标契合度低

许多农村初中主题班会,未能精准围绕“双减”政策设计主题。例如,班会仍聚焦传统学业成绩提升,忽视对学生课余兴趣挖掘、自主时间管理引导等“双减”重点内容。像一些班会只是简单提及“双减”,未深入探讨如何助力学生在政策下全面发展,导致班会与“双减”目标脱节,无法发挥其在新政策环境下应有的导向作用。

(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当前农村初中主题班会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形式枯燥。很少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成果展示等多元形式。例如,在探讨“双减”后课余生活规划时,若只是教师单方面讲述,学生难以真正参与思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双减”意义,限制了班会教育效果的发挥。

(三)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主题班会开展中,时间把控不佳。部分班会开场冗长,教师介绍背景、规则等占用大量时间,留给核心内容讨论时间不足。例如在“双减”政策解读环节,花费过多时间宣读政策原文,而学生交流对政策困惑与看法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导致班会虎头蛇尾,关键内容无法深入推进,学生对“双减”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

(四)学生主体地位未凸显

多数农村初中主题班会仍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度低。教师在班会中包揽话题设定、流程推进,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如在“双减”下兴趣培养主题班会中,未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由教师决定讨论方向,学生无法表达真实想法,难以激发学生对“双减”政策积极响应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自主成长意识的培养。

三、“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主题班会优化路径

(一)精准定位主题,紧扣“双减”核心目标

主题需贴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与“双减”育人导向。例如针对农村学生课后劳动资源丰富的特点,设计“田间课堂里的成长”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参与家庭种植、校园菜园管理的经历,教师结合案例说明“双减”如何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动手能力,既避免脱离农村学情的空谈,又让“减负增效”目标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政策与自身成长的关联。

(二)创新组织形式,提升班会吸引力

结合农村场景设计互动形式,打破传统模式。可开展“‘双减’故事会”走班活动,学生带着课后制作的手工艺品、种植的蔬菜标本,到其他班级分享实践故事;也可组织“家校共育微剧场”,邀请家长代表与学生共同演绎“课后作业减量后,亲子如何共度时光”,用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增强代入感,让班会从“教室小课堂”变为“生活大课堂”[1]。

(三)科学规划时间,保障班会实效

根据农村初中作息特点细化时间安排。以“课后安全我守护”班会为例,40 分钟时长可这样分配:8 分钟播放农村常见课后安全隐患短视频(如池塘戏水、山路骑行),15 分钟分组讨论“如何规避风险”并绘制安全地图,10 分钟各组用方言讲解地图内容(贴合农村学生表达习惯),7 分钟教师结合本地真实案例总结,确保每个环节紧凑且贴合农村实际,避免时间浪费[2]。

(四)强化学生主体,激发参与热情

赋予农村学生更多自主权利,挖掘其特长。班会前通过班级问卷收集学生关心的话题,如“如何利用家乡资源开展课后兴趣活动”;班会中让擅长农活的学生担任“实践导师”,带领同学模拟农作物种植;设置“金点子信箱”,收集学生对班会改进的建议,让农村学生从“被动听讲者”变为“主动策划者”,充分激发参与热情[3]。

结语:本文围绕“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主题班会展开系统研究,明确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揭示了班会在主题、形式、时间分配及学生参与度方面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农村初中实际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农村初中班主任开展“双减”相关主题班会提供实践指导,助力农村初中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索“双减”与农村初中其他德育活动的融合,持续完善农村初中德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晓燕.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初中班会活动创新实践[J].教育观察,2022(36):103-106.

[2] 胡蓉.基于农村作息的“双减”主题班会流程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22(20):112-115.

[3] 许静. “ 双减” 背景下农村学生参与班会活动的动机与策略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22(09):81-84.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常规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主题班会课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立项号:DX[2025]JKS0361 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