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及其防治措施
张远欣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尼尔基政府 162850
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种类繁多,病原体特性、感染途径和临床症状各异。明确认识这些疾病是有效防控的前提。以下列举几种常见且危害重大的疾病:
1.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死亡率极高。病菌可形成芽孢,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极强,能存活数十年,一旦污染土壤,该地区将成为长期疫源地。牛羊多因采食被芽孢污染的饲料、饮水而经消化道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最急性型,常突然倒地、昏迷、呼吸困难、天然孔出血,迅速死亡。其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以生殖系统侵害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导致妊娠母畜流产、死胎、不孕,公畜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导致种用价值丧失。病菌随流产胎儿、胎衣、羊水、乳汁和精液排出,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交配等途径传播。该病对养殖业的危害在于造成严重的繁殖障碍,且难以根除,同时严重危害从业人员的健康。
3.牛巴氏杆菌病(出血性败血症):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常以高温、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该病原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中,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骤变、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可引发内源性感染。本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犊牛和羔羊的危害尤为严重。
4.羔羊痢疾: 主要由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是 B 型)引起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小肠发生溃疡和大量羔羊急性死亡为特征。多发生于 7 日龄以内的羔羊,特别是 2-3 日龄。本病与母羊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弱、脐带消毒不严、产羔舍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密切相关,发病急,死亡率高。
这些疾病不仅直接导致牛羊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还引发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剧抗生素滥用风险,其经济和社会影响深远。因此,构建一套系统性的综合防治体系势在必行。
二、因病施策,构建综合性的预防体系
“预防重于治疗”是防控传染病的黄金法则。对于细菌性疾病,一个强大的预防体系是阻断传播、保护易感动物的关键。该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环节:
1.科学饲养管理。这是防控所有疾病的基石。目标是消除应激源,提高群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首先,合理规划与消毒。实行分群饲养、全进全出制度。设计合理的养殖密度,保证圈舍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温湿度适宜。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圈舍、场地、用具、车辆等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对于炭疽等芽孢菌污染地,需使用强效消毒剂(如氢氧化钠、甲醛等)。
其次,营养均衡。提供优质、全价的日粮,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 A、E 和硒,这对维持上皮黏膜的完整性和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再次,减少应激。避免突然更换饲料、恶劣天气下的户外活动、过度拥挤和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在不可避免的应激前后,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抗应激剂。
2.严格的检疫与隔离制度是防止外来病原传入和场内疫情扩散的第一道防线。
首先,引种检疫。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必须引种时,应从非疫区、信誉良好的种畜场购买,并经过官方兽医机构的严格检疫(特别是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的检测)。入场后,需在隔离舍观察至少 4-6周,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
其次,日常巡查与隔离。饲养员每日应仔细观察畜群采食、饮水、精神、排泄等状态,发现疑似病畜(如精神沉郁、离群、腹泻、咳嗽等),应立即隔离至专用病畜舍,并由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对病死畜尸体,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严禁随意丢弃或剥皮食用。
3.疫苗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特定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应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首先,程序化免疫。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疫苗种类和畜群自身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例如,对炭疽高危地区,每年春季应对所有易感牛羊进行炭疽疫苗预防接种;对布鲁氏菌病,可使用
S2 或 A19 株疫苗对犊牛进行免疫;对羔羊痢疾,可在母羊产前进行疫苗接种,使羔羊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其次,免疫记录与监测。详细记录疫苗种类、生产批号、接种日期、剂量等信息。定期监测免疫动物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必要时及时补免。
4.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将养殖场视为一个独立的生物单元,采取一切措施阻止病原体的传入和传出。
首先,人员与车辆管控。设立消毒池、消毒间,对进入场区的人员、车辆进行严格消毒。限制无关人员入场。
其次,媒介控制。积极开展灭鼠、灭蝇、灭虫工作,防止其机械传播病原。
再次,水源与饲料安全。保证饮用水清洁,饲料储存得当,防止霉变和污染。
三、精准施治与净化根除
尽管采取了严密的预防措施,但疫情仍有发生的可能。一旦出现病例,迅速、精准的反应是控制损失、防止疫情蔓延的关键。
1. 及时诊断与药敏试验
首先,临床与剖检诊断。兽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如炭疽的尸体严禁剖检,需采集耳尖血液涂片镜检。
其次,实验室确诊。送检病料(血液、组织、分泌物等)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是确诊的金标准。更为关键的是,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盲目用药不仅疗效差,还会加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敏试验可以指导选择最敏感、最有效的抗菌药物,实现精准治疗。
2.科学规范用药
首选敏感药物。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各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治疗炭疽、巴氏杆菌病)、四环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等。
足量足疗程。确定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肌注、静注、口服等)后,必须保证足够的疗程,即使症状好转也不应过早停药,以免病情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遵守休药期: 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兽药休药期,确保牛羊产品(奶、肉)中的药物残留低于安全标准,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3.支持疗法与群体防控
支持疗法。对病畜进行对症治疗,如补液(防治脱水)、解热、镇痛、补充维生素等,帮助机体恢复体能,提高治愈率。
紧急免疫与投药。发生疫情时,对假定健康群和受威胁群,可进行相应疫苗的紧急接种,或使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性投药,以建立免疫屏障和药物屏障,防止新病例出现。
4.疫情扑灭与净化。对于某些重大或慢性传染病,如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治疗并非首选,净化根除才是最终目标。
监测与扑杀。通过定期开展全群检疫(如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及时筛查出阳性感染畜。
无害化处理。对检出的阳性畜,坚决予以扑杀,并对尸体及其污染物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环境彻底消毒。对污染的场所以及工具进行多次、彻底的消毒。
建立净化场。通过持续监测、淘汰阳性畜、引进阴性畜,最终建立无特定疾病的健康清洁群。这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和养殖场共同投入和坚持。
结论: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绝非依靠单一手段即可成功。唯有将“防”、“治”、“净”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控制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维护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