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音乐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田丽娜
敦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吉林敦化 133700
1 核心素养与中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内在关联
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确立为中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标志着音乐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层转型。情境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通过创设具象化、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拟真的体验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情境既是连接抽象音乐要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桥梁,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场域。
从素养培育逻辑来看,审美感知需依托具体的音乐情境触发情感共鸣,脱离情境的旋律、节奏讲解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的审美价值;艺术表现则需要情境提供“表达契机”,如在“民族节日庆典”情境中演唱民歌,能让学生自然融入情感表达;文化理解更需通过情境还原音乐的文化语境,使学生感知音乐与地域、历史、民俗的深层联系。因此,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音乐情境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实现“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路径重构。
2 当前中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实践困境
尽管情境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课堂,但在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仍存在诸多实践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情境设计“形式化”,脱离素养目标。部分教师将情境简单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如播放一段风景视频配合歌曲演唱,却未明确情境与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的关联。这种“为情境而情境”的设计,仅停留在感官刺激层面,无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音乐要素与情感、文化的关系,导致核心素养培育流于表面。
其二,情境内容“单一化”,脱离学生经验。现有情境多集中于“经典音乐赏析”“舞台表演”等传统场景,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流行文化、数字体验脱节。例如,在教授节奏知识时,仍局限于“拍手练习”,而未结合学生热衷的短视频配乐、游戏音效等生活情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其三,情境互动“被动化”,脱离主体参与。多数情境教学中,教师主导情境创设与推进,学生仅作为“旁观者”被动接受。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播放音频、展示图片后直接讲解文化背景,学生缺乏动手创作、合作探究的机会,无法通过主动参与提升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能力,违背了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要求。
3 核心素养导向下音乐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3.1 锚定素养目标,构建“三维联动”情境体系
以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为锚点,设计相互关联的情境链,实现“感知—表现—理解”的递进式培育。在审美感知维度,创设“多感官沉浸情境”,通过视觉(如动态乐谱、艺术画作)、听觉(原版与改编版音乐对比)、动觉(随乐律动)的协同刺激,引导学生捕捉音乐的音色、力度、情感变化。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播放钢琴演奏音频的同时,展示贝多芬创作时的油画,让学生闭眼聆听并描述“眼前浮现的画面”,深化对音乐审美意象的感知。
在艺术表现维度,创设“实践创作情境”,提供简易乐器、数字音乐软件等工具,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改编、创作或合作表演。如在“戏曲音乐”单元,设置“校园戏曲节”情境,分组让学生结合所学戏曲唱腔,为课本剧创作配乐并表演,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在文化理解维度,创设“文化溯源情境”,通过“音乐地图”“历史时空轴”等形式,还原音乐的产生背景。例如,在教授《茉莉花》时,展示不同地区版本的《茉莉花》,结合地图分析地域文化对旋律风格的影响,再通过“非遗传承人访谈视频”情境,让学生理解民歌的文化传承价值。
3.2 贴近生活经验,开发“双线融合”情境资源
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时代特征,整合线下与线上资源,构建“生活化”情境。线下挖掘校园、社区、家庭中的音乐元素,如将“校园广播台”“运动会开幕式配乐”“家庭聚会歌曲”转化为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合唱”时,以“校园毕业歌合唱策划”为情境,让学生分组完成选曲、编排、伴奏制作等任务,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衔接。
线上依托数字技术开发“虚拟互动情境”,利用 VR 技术创设“音乐博物馆”情境,让学生“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场所,近距离观察乐器、体验演奏场景;借助短视频平台资源,创设“音乐挑战赛”情境,如让学生用所学节奏知识为热门短视频配乐并上传分享,通过线上互动激发学习动力。同时,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创设“远程合作情境”,组织不同班级学生共同完成跨地域音乐创作,如合作编写“校园抗疫歌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3.3 强化主体参与,创新“多元互动”情境形式
转变学生被动地位,通过“角色代入”“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情境的创造者与参与者。设计“角色体验情境”,设置“音乐制作人”“乐评人”“文化讲解员”等角色,如在“流行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以“乐评人”身份撰写短文,评析某首流行歌曲的音乐元素与文化内涵;以“音乐制作人”身份,为同学的演唱进行简单混音处理,在角色实践中深化多维度素养。
推行“项目式情境”教学,将单元内容转化为真实项目任务。例如,在“环保主题音乐”单元,设置“‘绿色校园’音乐宣传项目”情境,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环保主题歌曲创作—歌词海报设计—校园广播宣传”的完整任务,过程中需运用节奏、旋律知识,合作完成创作与展示,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此外,引入“游戏化情境”,如将节奏练习设计为“节奏闯关游戏”,通过“击败节奏怪物”“完成节奏拼图”等任务,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主动掌握知识。
3.4 依托技术赋能,优化“智能适配”情境体验
利用教育技术的“个性化”优势,实现情境教学的精准化推进。借助智能教学平台的“学情分析”功能,根据学生的课堂互动数据,动态调整情境难度。例如,对于节奏感知较弱的学生,推送“节奏模仿”基础情境;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推送“节奏创作”进阶情境。
利用 AI 语音识别、动作捕捉技术,创设“即时反馈情境”。如在“歌唱教学”中,通过 AI 歌唱评分系统实时反馈学生的音准、节奏问题,结合“虚拟导师”情境,让 AI 以“音乐老师”的身份给出改进建议;在律动教学中,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学生的肢体动作转化为屏幕上的“音乐音符”,使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动作与节奏的匹配度,提升学习效率。
4 结束语
本文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系统分析了中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内在关联与实践困境,提出“三维联动”情境体系、“双线融合”资源开发等实践策略,并明确实施保障路径。研究表明,立足素养目标、贴近学生经验、依托技术赋能的情境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情境教学与跨学科融合、个性化教学的结合,持续优化策略,真正实现音乐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核心使命。
参考文献:
[1]曾春燕. 教材歌曲“活”起来——中小学音乐教师教材歌曲情境表演唱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3,(01):10-16.
[2]王珠黎. 巧设音乐情境,在编创中玩创意——以小学音乐编创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1,(22):127-128.
[3]王净非.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新课程,2021,(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