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挖掘与运用
山世巍 纪婉莹
图们市凉水镇中心小学校
1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无米下锅”是普遍难题。学生面对作文常“提笔难落字”:或堆砌“今天天气很好”“我很开心”等套话,内容空洞;或编造“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巨款交警察”等脱离实际的情节;更有甚者照搬作文选,导致习作千篇一律,丢失童真与个性。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学对“生活化素材”的忽视。教师多过度强调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等技巧的机械训练,却未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资源,使习作教学与学生真实生活体验脱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凸显了“生活化”的核心地位。因此,如何挖掘生活素材并转化为学生写作能力,成为破解困境、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2 生活化素材的挖掘策略
2.1 家庭维度:捕捉“微观生活场景”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空间,蕴含丰富情感与细节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日常小事中的温度”:如记录妈妈切菜时手腕的疤痕(背后藏着做饭故事)、爸爸修理玩具的旧工具箱(有陪伴成长的小零件);鼓励参与“家庭微事件”,如和爷爷学包粽子(观察手部动作、听方言叮嘱)、帮奶奶整理老照片(了解年代故事)。这些平凡场景充满情感张力,能让学生写作时自然流露真情。
例如三年级“记一次家务劳动”教学中,教师可布置“家庭劳动观察任务”,要求记录劳动前准备(擦玻璃找报纸、调肥皂水)、劳动中困难(高处够不到、肥皂水流到衣服)、劳动后发现(水渍变彩虹、妈妈欣慰眼神)。学生写作时,会从“我擦了玻璃,很累但开心”升级为“踮脚够最上面的玻璃,报纸在手上搓得沙沙响,一滴肥皂水滴在袖子上,像开了朵小蓝花”,文字更具画面感。
2.2 校园维度:挖掘“成长互动瞬间”
校园生活是学生每日“主场景”,课堂互动、课间游戏、师生交往等都是珍贵素材。教师可引导关注“课堂小插曲”,如数学课上一题多解(记录同学争论表情、老师引导语气)、语文课角色扮演(描述扮“小蚂蚁”的动作、合作搬“食物”的过程);聚焦“课间微互动”,如跳皮筋的口诀(记节奏、摔倒时同伴搀扶)、帮同桌找文具(写焦急与惊喜)。这些素材贴近成长体验,便于学生唤起记忆、展现个性。
以四年级“写一个熟悉的人”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校园人物观察周”,让学生选熟悉的同学或老师,每天记录一个“互动小细节”:如同桌早间接满温水的水杯(记温度、微笑)、老师错题旁的小星星(描形状、心情)。写作时,学生不再刻板写“同桌很善良”,而是能写出“同桌有双暖暖的手,早间我刚落座,她就把接满温水的水杯推过来,杯壁挂着小水珠,像她眼睛里的光”,人物形象更鲜活。
2.3 社会维度:拓展“生活认知边界”
社会生活的“公共场景”能提供广阔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小圈子”,关注社区、街道、公园等空间:如观察小区流浪猫(记喂食互动、神态变化)、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写讲解时的紧张与自豪)、看公园老爷爷打太极(仿动作、听口诀)。这些素材拓宽认知,让习作内容更丰富。
例如五年级“记一次社会观察”教学中,教师可带学生走进菜市场,开展“菜市场探秘”:观察商贩叫卖(如“新鲜黄瓜,不甜不要钱”“刚出锅豆腐,热乎嘞”)、顾客与商贩讨价还价(描语气、表情)、菜市场的色彩与气味(记红番茄、绿青菜、包子香)。学生写作时,能生动描绘“菜市场像场音乐会,卖鱼阿姨嗓门最大,‘活蹦乱跳的鲫鱼,现杀现卖’;卖菜爷爷却温柔,‘小姑娘,这菠菜刚
从地里拔的,带露水呢’”,充满生活气息。
3 生活化素材的运用路径:实现“素材-文字”的转化
3.1 素材梳理: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
小学生思维跳跃,素材零散。教师可教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以习作主题为中心,按“时间、场景、情感变化”分类素材。如“记一次春游”,中心为“春游”,分支设“出发前(备零食、兴奋)”“路上(看风景、聊天)”“游玩时(爬山、野餐、游戏)”“回家后(疲惫但开心)”,分支下填细节(如“野餐时小明分三明治给蚂蚁”“爬山时老师牵我走陡坡”)。思维导图能帮学生把握逻辑,避免写作条理混乱。
3.2 细节描写:用“感官体验”丰富文字
学生常“有素材但写不具体”,根源是缺乏细节描写能力。教师可引导运用“感官体验法”,调动视、听、嗅、味、触觉放大细节。如描述“吃苹果”,不只写“甜”,还引导思考:视觉(红扑扑像小灯笼,表皮有细白霜)、嗅觉(淡淡清香)、味觉(果肉脆、汁水甜中带酸)、触觉(咬后嘴唇黏,像涂蜜)。通过感官体验,抽象的“甜”变具体,文字更生动。
3.3 情感表达:让“素材”承载真情
习作灵魂是情感,生活化素材本就蕴含情感。教师需引导学生将感受融入素材描述,避免“情感与素材脱节”。如写“帮妈妈做家务”,不只描过程,还写“见妈妈疲惫,我突然觉得长大”“妈妈摸我头,心里暖暖的”;写“和同学吵架又和好”,不只记原因,还写“吵架后躲走廊,想以前的事差点掉泪”“他递橡皮时,感觉友谊回来了”。“素材+情感”的写法,让习作更有感染力,避免空洞抒情。
4 实践反思
生活化素材挖掘与运用中,教师需把握三原则,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一是“尊重个性差异”。学生生活经历、素材感受不同,教师不应要求写“相同素材”,而应鼓励选感兴趣、有体验的内容。如“记一次节日”,有的写春节团聚,有的写端午学包粽子,有的写国庆看升旗,尊重差异才能让习作展现个性。
二是“避免过度干预”。生活化素材的价值在“真实”,教师不应过度“指导”写法,更不能让学生套“模板”。如学生写“课间游戏”,不要求“必须写规则、过程、结果”,可让自由选印象深的片段(如游戏失误、合作、感悟),保持文字原生态真实。
三是“注重长期积累”。素材挖掘不是“一次性任务”,需长期坚持。教师可鼓励学生建“生活素材本”,每天记一个“小片段”(一句话、一场景、一感受),定期课堂分享。长期积累能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写作成为自然需求,而非负担。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困境,系统研究了生活化素材的挖掘策略、运用路径及实践原则。生活化素材的运用,不仅能丰富习作内容、提升表达质量,更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生活、培养感知力。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深化素材积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让生活化习作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助力,真正实现“以生活促写作,以写作映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霍秀丽. 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J].家长,2025,(21):156-158.
[2]涂怡伶. 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教学路径探索实践[J].华夏教师,2025,(13):91-93.
[3]白雪霞. 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的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5,(0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