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杨桂花
中共伊春市委党校 153000
引言: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长久稳定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基石,在筑牢这一意识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指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规律正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而深深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好蕴含着培育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养分,深入剖析这些文化瑰宝的内在逻辑,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理解其在凝聚民族共识中的独特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着深邃哲学思想与道德理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其价值内核与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在历史逻辑中呈现高度一致性。
(一)天下大同理念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奠基
《礼记•礼运》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经典表述,孕育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天下大同理想,这一思想超越了地域方面的局限,追求在尊重差异的过程中实现和谐统一[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的治国智慧为多民族共治提供了思想资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主张打破了血缘与地域的藩篱,为培育跨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了道德基石。这种针对理想社会所进行的构想,充分展现出中华文明特有的包容智慧。
(二)和而不同思想对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阐释
和而不同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强调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统一,为处理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此思想认为真正的和谐并非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状态,而是在承认并且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在文化传统、语言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性,恰恰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和而不同思想借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辩证关系,阐释了多元文化在统一框架之下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为“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哲学阐释[2]。
(三)家国情怀观念对共同体认同的情感支撑
家国情怀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深深扎根,把个人与家庭及国家紧密地联结起来,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构建起中国人所特有的责任伦理体系,这种情怀培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集体意识,让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休戚相关。它突破了血缘方面的紧密羁绊,把对家的深深眷恋升华成对国的赤诚忠诚,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筑牢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这种从家延伸至国的情感传递正是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与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丰富多彩的传承方式,于历史长河当中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一)文化符号系统在民族认同中的象征功能
文化符号系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形式,它承载着深厚的价值内涵与集体记忆,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最典型的符号载体存在,不仅统一了各民族文字的表达方式,更凝聚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与思维模式要素。龙、凤、长城这些文化符号凭借独特的象征意义,已成为联结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春节与中秋这类传统节日以及太极图、中国结等传统图案经日常生活的浸润,不断强化着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这些文化符号系统利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把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成具象的认同对象,为各民族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形依托。
(二)教育传承体系在共同体意识形成中的载体作用
教育传承体系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承担着关键的载体功能,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性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培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通过朗朗上口的韵律形式,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植入儿童心中,科举制度虽已成为历史,但其确立的以经典文献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体系,为各民族知识分子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基础[3]。当代教育体系里语文教育与历史教育等学科,继续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
(三)仪式文化活动在集体记忆塑造中的实践效应
仪式文化活动属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形式,它借助集体参与的方式,在塑造民族记忆以及凝聚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独特价值。从庄重肃穆的祭祖、祭孔仪式到热热闹闹的庙会、灯会再到寓意深刻的成人礼、婚礼,这些活动用不同的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祭祀仪式依靠严谨的仪轨营造肃穆氛围,以此唤起人们对文化根源的敬畏之心,节庆活动为各族群众打造共同参与的文化场域,人生仪礼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道德规范与文化智慧。正是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以及情感共鸣的体验,抽象的文化价值才得以转化成真切的生活感受,在集体实践过程中持续强化着人们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意识。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时间积淀,已然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它不但塑造出我们独特的思想方式与品格特征,更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当深入探究传统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能发现其具备鲜明的系统性与一致性。通过深入剖析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传承机制,能够清晰认识到它在构建民族认同里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这一逻辑体系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也凸显了其于当代社会所具备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夺先,董百慧.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包公文化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4,(06):20-29.
[2]张雁钦,曹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机理、逻辑阐释与实践路径[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2):53-58.
[3]李良品,彭福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2024,(01):49-58.
基金项目:2025 年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课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路径研究》(课题立项号:KY2025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