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分析

作者

李健

汪清县百草沟镇第一中心小学

1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当前,虽有部分小学已开展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尝试,但从整体实践情况来看,仍存在“碎片化、表面化、同质化”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层面,融合范围较窄,多数学校仅聚焦书法、国画等主流艺术形式,对民间剪纸、泥塑、传统刺绣、地方戏曲服饰、古建筑装饰艺术等极具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同时,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如直接引入复杂的传统绘画技法或深奥的文化符号,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方法层面,“教师主导、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仍是主流,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设计,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主动探索传统文化与美术创作的关联,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充分激发。此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是核心制约因素——多数小学美术教师虽具备基础美术教学能力,但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缺乏系统认知,更缺乏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美术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的能力,导致融合教学流于形式。

2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法(1)“教材案例+文化情境”教学法:增强体验感

依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案例,创设沉浸式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技能、理解文化。如教学《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单元,教材呈现了“福字剪纸”“鱼纹剪纸”“喜字剪纸”案例,教师可先展示教材案例,引导学生观察“纹样的对称特点”,再播放教材配套资源中的“春节剪窗花民俗短片”,布置“为家里剪窗花”的情境任务,提供教材中“剪纸步骤图”(折叠—画稿—裁剪),指导学生剪制教材中的“鱼纹剪纸”,过程中穿插讲解“鱼纹象征年年有余”“福字倒贴寓意福到”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情境实践中同步掌握剪纸技法与文化内涵。

(2)“教材任务+项目式学习”融合法:提升综合能力

将教材中的单一技能任务转化为传统文化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整合知识与技能。如《传统服饰纹样设计》单元,教材任务是“设计传统服饰纹样”,教师可依托此任务设计“传统服饰文化展”项目:第一步,带领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汉服、旗袍纹样(如汉服的团花纹、旗袍的缠枝纹),明确教材要求的“纹样设计要素”(如对称、连续);第二步,将学生分成 4-5 人小组,每组选择教材中的一种传统服饰类型(如汉服、唐装),通过教材配套资料、网络图片收集该服饰的纹样特点与文化背景;第三步,小组合作完成“纹样设计—服饰草图绘制—文化说明卡制作”(说明卡需写清纹样寓意);第四步,在班级举办“传统服饰文化展”,每组派代表讲解设计思路与文化依据。整个项目既完成教材设计任务,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文化探究能力。

(3)“教材技法+数字化实践”拓展法:降低学习难度

借助数字化工具,延伸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技法教学,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教学《书法入门》单元,教材重点讲解“毛笔执笔姿势”“横、竖、撇、捺基本笔画”,但低年级学生握笔难、控笔差,传统练习易产生挫败感。教师可采用“数字化辅助教学”:先按照教材要求示范执笔姿势与笔画书写要点,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再引导学生使用“墨趣书法”“书法大师”等 APP,在电子屏幕上选择教材中的“基本笔画”“简单汉字”(如“一、二、三”)进行模拟练习,APP 可实时提示“笔画粗细是否均匀”“起笔收笔是否到位”;最后,结合教材中的“书法作品欣赏”,让学生用 APP 临摹教材中的楷书古诗(如《静夜思》),并添加传统印章图案(APP 自带印章素材),保存作品后在班级群分享。数字化实践既降低教材技法学习难度,又丰富传统文化实践形式。

2 延伸教材活动设计,开展传统文化美术实践

2.1 “教材+节日”:开展民俗主题创作活动

结合教材单元与传统节日,设计主题创作活动,实现教材内容与民俗文化的衔接。如在《节日的装饰》单元教学后,恰逢端午节,可开展“端午主题美术创作”活动:参考教材中“节日装饰设计”的方法(如色彩搭配、图案设计),设置“龙舟彩绘”“香囊设计”“端午插画”三个创作方向。其中,“香囊设计”沿用教材中的“布艺剪贴”技法,让学生用彩布剪贴“艾草、龙舟”图案装饰香囊;“龙舟彩绘”结合教材“色彩对比”知识点,用马克笔在龙舟轮廓图上绘制传统纹样(如云纹、水波纹);作品完成后,在校园走廊布置“端午美术作品展”,附带学生手写的“端午习俗说明”,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端午民俗文化。

2.2 “教材+地方”:开展民间工艺体验活动

依托教材中的工艺技法,联合本地民间艺人,开展民间工艺体验活动,实现教材技能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如《彩塑》单元讲解“彩塑制作”技法,教师可联系本地民间艺人(如泥塑艺人、面塑艺人),开展“民间彩塑体验课”:先带领学生回顾教材中“彩塑捏、塑、上色”的步骤;再由艺人演示本地特色彩塑(如某地的“泥老虎”“面塑生肖”)的制作技巧,重点讲解“地方彩塑的独特造型”(如泥老虎的夸张五官);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技法与艺人指导,创作简易民间彩塑作品;课后将作品纳入教材要求的“美术档案袋”,并附上“作品文化说明”,作为传统文化学习成果的记录。

2.3 “教材+研学”:开展传统美术研学活动

围绕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组织校外研学活动,将教材理论学习转化为实地体验。如《传统建筑》单元,教材介绍了多种传统建筑类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传统建筑(如古寺庙、老宅院):研学前,布置教材中的“传统建筑观察任务”(记录屋顶造型、门窗纹样、装饰图案);研学中,带领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建筑案例(如将本地古民居与教材中的皖南古民居对比),用教材中的“素描技法”绘制建筑局部(如门楣、雕花),用手机拍摄建筑细节;研学后,结合教材“建筑模型制作”任务,小组合作用卡纸、黏土制作传统建筑简易模型(如屋顶、门窗),并将研学中的素描、照片作为模型设计参考。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深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知,也让教材知识更具实践性。

3 结束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文化元素叠加”,而是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同时依托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力,为融合教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树兰.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分析 [J]. 吉林教育, 2025, (24): 91-93.

[2]朱寒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 (15):120-122.

[3]徐贞华.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分析 [J]. 参花, 2025, (06): 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