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李敏
敦化市贤儒镇学校 吉林敦化 133717
1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
1.1 助力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寓言故事中的人生智慧、民俗文化中的民族特色等。通过将这些资源融入教学,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例如,学习《静夜思》时,学生不仅能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还能在“思乡”情感的共鸣中,理解中国人“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阅读《愚公移山》时,能从愚公的坚持中,感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会逐步增强,进而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1.2 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多聚焦于字词积累、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训练,内容相对单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能够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论语》选段中学习经典名句,拓展语言积累;从传统节日习俗描写中学习场景描写方法;从民间故事中借鉴叙事结构。例如,在“民俗文化”主题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北京的春节》,补充本地民俗故事、谚语歌谣,让学生在了解民俗的同时,学习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节日场景,实现“文化传承”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丰富教学内涵,提升课堂质量。
1.3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还能促进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赏析古诗时,学生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意,培养逻辑思维;在欣赏传统书法、绘画与语文文本的结合时,能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在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时,能锻炼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学习《元日》后,学生通过绘制“春节习俗手抄报”、编写“我的春节故事”,既巩固了诗歌知识,又提升了审美能力与写作能力,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2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内容筛选:立足教材,结合生活,构建“三维”内容体系
(1)教材核心内容:深度挖掘,锚定教学目标:以语文教材为核心,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语文教学目标结合。例如,教学《伯牙鼓琴》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字词,还要挖掘“知音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友情”的珍贵;教学《观书有感》时,在讲解诗歌含义的同时,结合“读书求知”的文化主题,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2)生活关联内容:贴近实际,激发兴趣: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本地民俗、传统游戏、民间故事等,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文化。例如,农村地区的学校可结合本地“庙会”“剪纸”习俗设计教学活动;城市地区的学校可围绕“传统小吃制作”“社区民俗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文化。
(3)拓展延伸内容:循序渐进,贴合认知:根据学生年级特点,选取难度适宜的拓展内容,如低年级补充民间童谣、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中年级加入传统节日传说、成语故事(如《闻鸡起舞》),高年级引入经典选段、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确保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提升文化素养。
2.2 方法创新:多元互动,注重体验,构建“四式”教学模式
(1)情境创设式教学: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多媒体、道具、语言等方式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例如,教学《元日》时,播放春节相关视频、展示春联与灯笼,让学生在“春节氛围”中理解诗歌;教学《京剧趣谈》时,播放京剧选段、展示京剧服饰,引导学生感受京剧文化的魅力。
(2)实践体验式教学:深化文化理解: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传统文化。例如,学习古诗后,让学生绘制“诗配画”;了解传统节日后,让学生制作节日手工艺品(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灯笼);接触传统书法后,让学生用毛笔书写简单汉字,在实践中感受文化内涵。
(3)合作探究式教学:激发思维活力: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探究。例如,在“传统文化故事分享会”中,小组分工搜集故事、改编剧本、进行表演;在“传统节日习俗调查”中,小组合作采访长辈、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在合作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与探究能力。
(4)学科融合式教学:拓展文化维度: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结合,实现跨学科融合。例如,将传统绘画与语文写作结合,让学生先画“传统节日场景”,再根据画面写作文;将传统音乐与古诗朗诵结合,让学生用传统乐器伴奏朗诵古诗;将传统数学(如古代算筹)与语文阅读结合,让学生阅读古代数学故事,提升综合素养。
2.3 评价优化:聚焦素养,多元全面,构建“三维”评价体系
完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文化素养发展。
(1)知识维度评价:关注文化积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是否能背诵古诗”“是否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是否掌握经典名句”,确保学生积累基础文化知识。
(2)能力维度评价:关注实践运用: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文化实践能力与语文能力,如“诗配画”的创意与美感、“文化调查报告”的逻辑性与语言表达、“故事表演”的表现力,重点关注学生运用语文能力传承文化的情况。
(3)素养维度评价:关注文化认同:通过访谈、反思日志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如让学生撰写“我的传统文化学习感悟”,了解其对文化的认知;通过课堂发言,观察其对文化的态度,确保学生逐步形成文化自信。
此外,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如学生自评“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互评“文化作品的质量”,家长评价“孩子在家中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况”,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3 结束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内容筛选—方法创新—评价优化”的系统性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碎片化、单一化问题,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未来,需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解读与教学能力;同时,开发更多符合小学教学实际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入,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梦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J]. 天南, 2025, (04): 204-206.
[2]油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学生素养培养 [J]. 作家天地, 2025, (21)79-81.
[3]王冬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 (20): 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