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患儿为中心的安全护理模式对提高护理满意度的作用分析
郭天兰
临沧市耿马县人民医院 云南耿马 677500
摘要:目的:探讨以患儿为中心的安全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我院收治的174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8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构建以患儿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为核心的安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不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满意度评分(92.13±6.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3±9.25)分(P<0.05)。结论:以患儿为中心的安全护理模式通过聚焦患儿个体需求与家属参与,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升护理满意度,为儿科优质护理服务提供新范式。
关键词:患儿;安全护理模式;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家属参与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报告指出,儿童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成人高30%,其中用药错误、跌倒等风险事件占比达65%。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侧重技术操作,忽视患儿心理需求与家属照护参与,导致风险防控效能不足。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PCC)理念在儿科护理中逐步推广,有研究认为,基于PCC理念,通过个体化干预、家庭协同等策略优化护理安全体系,可显著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与安全性[1]。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7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84例)。观察组中,男/女:52/38;年龄1-9岁(6.81±2.25)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58例、消化系统疾病22例、其他10例。对照组中,男/女:45/39;年龄1-9岁(6.68±2.10)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52例、消化系统疾病20例、其他12例。两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病区环境管理)、遵医嘱执行治疗操作、用药指导、健康宣教(口头告知为主)。
观察组:构建“三维度”安全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生理安全维度。建立患儿个体风险档案:入院24小时内完成Morse跌倒评分、静脉炎风险评估(INS标准),对高危患儿实施床栏加固、防滑地垫、管路可视化标识。(2)智能预警系统应用:对接医院HIS系统,设置用药剂量超限预警、输液滴速异常报警等。(3)心理社会维度。针对3~12岁患儿,每日开展30分钟病房游戏活动,以缓解穿刺、手术焦虑;制定《家属照护能力培训手册》,通过视频演示、情景模拟培训家属正确给药方法、应急处理,考核合格后发放“家庭照护者证书”。(4)系统支持维度。多学科协作(MDT),每周组织儿科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心理治疗师联合查房,针对复杂病例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5)质量持续改进(PDCA)。每月召开护理安全复盘会,运用根因分析(RCA)追溯不良事件原因。
1.3 观察指标
(1)不良护理风险事件:记录住院期间跌倒/坠床、用药错误(剂量错误、给药途径错误)、院内感染(符合ICD-11诊断标准)、管路滑脱(非计划拔管)发生例次。
(2)家属满意度:出院前24小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包含护理技术(40分)、沟通关怀(30分)、风险防范(30分)3个维度,总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检验确认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改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²检验,理论频数<5时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用药错误、跌倒/坠床发生率下降最为显著(表1)。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讨论
儿科护理因患儿生理机能不完善、病情变化快、沟通配合度低等特点,存在较高安全风险。现有常规护理模式在操作规范性、风险预警灵敏度及家属协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误吸、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研究显示,常规护理下小儿肺炎并发症发生率可达20%~25%,护理安全隐患亟待解决[2]。
基于PCC的安全护理模式构建,是基于儿科护理特殊性的必然选择。患儿气道防御功能弱,易因痰液潴留引发窒息风险;免疫机制不成熟,交叉感染概率高;且家属护理知识缺口直接影响居家安全[3]。该模式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量化风险指标及家属参与式培训,将护理安全防线从病房延伸至家庭,弥补了传统模式的碎片化缺陷。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不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P<0.05),家属护理满意度达96.67%,较对照组提升20%。这与王秀芳等研究结论一致[4]。其作用机制包括:①操作标准化降低技术误差:呼吸道护理流程细化使痰液清除效率提升,减少因排痰不畅导致的缺氧风险;②风险预警前置化:每小时监测心率、呼吸频率及肝脏体征,早期识别心力衰竭征象并干预;③家属协同强化安全闭环:通过视频教学与微信随访,将喂养体位、病情观察等关键技能传递给家属,形成“医院-家庭”安全照护链条。
综上所述,基于PCC的安全护理模式通过精准化操作、动态化监测及协同化管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护理理念,可有效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风险,提升家属照护能力与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娜.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母婴世界,2024(24):160-162.
[2]顾莺.提升儿科患者导管安全:循证护理实践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护理管理,2024,24(8):1121-1124.
[3]韩静,史德利,王洪侠.护理安全路径在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的实施1)[J].护理研究,2014(17):2139-2140.
[4]王秀芳.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9):3470-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