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与实践路径

作者

苏显通灵 刘东炎 李承恩 张翼飞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730030

当前人工智能正逐步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设计流程的核心驱动力,视觉传达设计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传统设计中依赖人工完成的创意构思、元素绘制、方案优化等环节,如今已能通过智能系统高效实现,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设计的生产方式,更重塑了行业的价值评判标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从“手工创作”向“人机共创”转型,分析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矛盾与解决路径,成为理解当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融合的实践现状,从转型特征、实践框架、未来趋势三个维度展开研究,为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一、人工智能驱动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审美标准也日益提高。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传统的纸质媒介乃至单一的电子媒介已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传统平面设计在表现形式和创意表达上逐渐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迫切需要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变革。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革新提供了新契机。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能生成能力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意需求高度契合,二者的融合将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和无限可能。

1. 创作逻辑的深刻变化

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高度依赖设计师的个体经验与灵感,方案的生成往往基于对行业案例的有限借鉴和主观判断,这种模式相对来说效率较低,还容易陷入创意同质化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彻底改变了这一创作逻辑,使设计过程呈现出鲜明的 “数据驱动” 特征。

智能系统通过学习海量设计案例,能够提炼出不同风格、不同场景下的视觉规律 —— 例如电商海报中色彩对比度与点击率的关联、品牌 LOGO 中图形复杂度与记忆度的关系等,并基于这些数据规律生成符合目标需求的方案。我们在乡村土特产品牌包装设计中,通过智能工具分析近三年同类产品的市场反馈数据,发现“高饱和度色彩+具象水果图形”的组合能使产品销量提升 35% ,据此确定的设计方案最终实现了预期的市场效果,也获得了一定的设计奖项。我们认为这种基于数据的创作逻辑,将使设计从 “经验猜测” 转向 “精准决策”,提升了作品的市场适配性。

2.设计师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设计流程中,设计师往往需要承担从市场分析到成品输出的全链条工作,既是创意的提出者,也是技术的执行者。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解构这种“全能型”角色定位,推动设计师向“人机协同导演”转型 —— 即不再直接参与基础绘制,而是专注于创意策略的制定、智能工具的调度和方案价值的把控。这种转型体现在设计全流程的分工重构中:市场调研阶段,设计师借助智能工具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但需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人工校验;创意构思阶段,设计师通过精准指令引导人工智能生成方案,再基于专业判断筛选出有价值的创意方向;方案深化阶段,设计师聚焦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的注入,让智能生成的视觉元素具备人文因素。

3.视觉语言的多元化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独特的视觉符号传递信息,而传统设计受限于技术手段,视觉语言往往呈现 “单一稳态” 特征, 即同一设计方案在不同媒介中保持固定形态,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传播场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视觉语言突破了这一局限,呈现出 “动态多元” 的新特征。智能系统能根据不同的传播媒介、受众群体甚至实时场景,自动调整视觉元素的形态、色彩和组合方式。

二、人工智能驱动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路径

1. 建立人机协同的设计流程框架

实现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的深度融合,需构建科学的人机协同流程,明确“机器擅长什么”“人类该做什么”的边界。基于实践经验,可将设计流程划分为三个核心环节,即数据洞察、方案生成与筛选、创意深化与价值注入。

首先在数据洞察环节,以智能工具为主导,完成市场数据的采集、用户需求的分析和设计趋势的预测。设计师需明确数据采集的维度和范围,例如在品牌设计中,需引导智能工具聚焦“目标群体的色彩偏好”“竞品的视觉策略”等关键信息,避免数据过载。例如在我们设计 HBN 护肤产品包装中,通过 Shulex 工具可以分析 10 万+用户评论,提炼出“天然”“清爽”“便捷”三个核心需求关键词,为后续创意提供了精准方向。

在方案生成与筛选环节,依旧是 HBN 护肤产品包装设计,采用智能生成与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精准指令(如“以热带雨林为主题,融合水彩风格与几何图形”)引导智能系统生成多组方案,再基于 HBN 品牌定位、情感表达等维度筛选出 3-5 组优质方案。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设计师需掌握“指令工程”能力,能将抽象创意转化为智能系统可理解的具体参数,某设计团队的实践显示,精准指令能使方案符合率提升 50% 以上。

在创意深化与价值注入环节,以设计师为主导,聚焦智能方案的人文增值。例如,我们在进行敦煌文创的设计中将智能生成的图形方案中融入地域文化符号,在设计图形中通过调整藻井图、壁画等线条弧度与图形构成强化情感表达,并且在生成智能软件中创造一个相关模型,让人工智能利用模型自身不断学习迭代并更新模型,最后生成出理想的图形,使设计不仅具备视觉美感,更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2. 培养设计师的核心适配能力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行业变革,设计师需要主动培养与智能时代相适配的核心能力,形成技术理解、创意策略、人文素养相结合三维能力体系:

首先技术理解能力是人机协同的基础,要求设计师不只是会操作工具,更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例如知道 Midjourney 的“风格迁移”功能基于对海量艺术作品的学习,因此在生成传统风格方案时,需补充具体流派信息(如“宋代工笔”而非笼统的 “传统绘画”);了解 Stable Diffusion 的“ControlNet”插件能精准控制图形结构,因此在 LOGO 设计中可先用该功能固定核心图形,再调整风格细节。这种理解能让设计师更高效地使用工具,避免无效尝试。创意策略能力体现在对设计方向的把控上,包括精准定义问题、建立评估标准和优化创意方向三个层面。在品牌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明确视觉符号是否传递了品牌核心价值,方案是否与目标群体的认知相符等评估标准,而非仅凭个人喜好判断。在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以上标准,从多组 AI 生成方案中快速锁定最优解,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沟通成本。另一方面人文素养是设计师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文化符号解读、情感需求理解和叙事逻辑构建。人工智能能生成精美的视觉元素,但难以理解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诉求。设计师需要在智能生成的基础上注入人文价值,如在传统节日主题设计中,用人工智能生成灯笼、剪纸等视觉元素,更通过构图传递节日喜庆的情感;而设计师可以人为的调整图形比例强化“团圆”“传承”等精神内核,利用这样的人机协同让设计作品超越视觉表象,引发深层共鸣。

3. 创新视觉表达的实现方法

人工智能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新的表达工具,设计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拓展视觉语言的边界,实现创意的升级:

首先便是“动态适配”,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学尧教授首先提出了以“动态适配”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立法与应用新思维,这个方法不仅规范了人工智能的使用路径,也为设计师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了新思路,设计师可以利用 AI 工具的实时响应能力,让视觉元素随场景变化自动调整。例如为一些活动设计的视觉标识,网路 UI 界面,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时间响应”:早晨呈现清新的浅色调,夜晚转化为浓郁的深色调,不同时段的参与者看到差异化的视觉符号,却能识别出同一活动品牌。这种方法使视觉设计与用户体验深度结合,增强了信息的场景适配性。

其次便是“跨域融合”,借助 AI 工具打破不同艺术风格、设计领域的边界,创造混合性视觉符号。我们可以将印象派的色彩笔触与现代UI 设计的简洁线条结合,生成兼具艺术感与功能性的界面设计;将传统书法的笔墨韵味与几何图形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品牌 LOGO,也可以通过 AI 工具融合水墨画与极简主义,使产品在货架上既体现传统茶文化,又彰显时尚感。

最后是“情感强化”,在智能生成的视觉框架中,通过人工调整注入情感细节。例如 AI 生成的公益海报可能包含核心图形和文字,但缺乏打动人心的细节,设计师可增加“干裂土地上的一滴水”“老人手中紧握着的幼苗”等具象符号,强化画面的情感张力;在商业设计中,通过调整字体的倾斜角度、图形的圆角弧度等细节,传递 “活力”“可靠”等品牌性格。这种方法既发挥了 AI 的效率优势,又保留了设计的情感温度。

结语

人工智能驱动的转型,正在重新定义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内涵。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工具替换,而是从工作模式到思维方式的全面革新,设计不再是设计师的“孤军奋战”,而是人机协同的“共创过程”;设计师的价值不再体现于技术操作的熟练度,而在于创意策略的精准度和人文价值的深度。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既要看到人工智能提升效率、拓展创意边界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技术依赖可能导致的创意同质化、人文缺失等问题。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需要在技术理性与设计感性之间找到平衡,让人工智能成为创意的催化剂而非替代者,让设计师专注于那些机器难以企及的价值创造 ,即对文化的理解、对情感的洞察、对人性的关怀。只有这样,视觉传达设计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真正实现转型与升级,既保持技术带来的创新活力,又坚守设计的人文内核,为社会传递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视觉信息。

本论文为西北民族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4CXZX-013)。

参考文献

[1]李婧.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14):64-67

[2]张文涛.人工智能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天津电大学报,2024,28(01):69-75.

[3]宋晓萌,李培根.人工智能辅助视觉传达设计的可能性研究[J].大观,2025,(05):24-26

[4]冷凛.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文化性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22.DOI:10.27399/d.cnki.gxamx.2022.000102.

[5]李珊珊.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传达交互设计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24,(1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