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需求的小班幼儿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养成实践
常春红
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小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是幼儿适应小幼儿生活的关键素质,对小班幼儿而言,培养这两方面的意识对于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幼小衔接需求的小班幼儿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策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情境化任务体系的分层设计
基于小班幼儿"以行动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将日常生活场景转化为梯度化任务情境。采用“三维任务卡”模式:第一维度层次要求是让幼儿关注自我控制行为,如“准备吃饭前先要做的事情”,给予图文形式帮助幼儿按顺序做出相应动作;第二维度层次要求是让幼儿有游戏参与度,如“怎样正确摆放玩具”,提供有实物图像的分类盒,要求幼儿根据“毛绒玩具”、“积木”等正确摆放;第三维度层次要求是增加简单的合作任务,如“进行分食食物”,通过匹配的图案(勺子、小碗)告诉他们各自责任。
任务实施采用"视觉提示系统"辅助:如卫生间的内容分步骤在卫生区域的墙上进行描述,并使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记其先后顺序;活动室墙面也有一块任务完成记录板,幼儿可通过粘贴五角星的方式记录完成情况。这些做法考虑到前运算幼儿“依赖物象”的学习特点,将任务描述物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指导。同时,为激发任务活动的新鲜感、趣味性,教师们将故事要素融入任务设计中。比如在“饭前准备”的任务内容中,将洗手、拿取餐具、就座这一系列操作串成一个小小的故事“小水滴的旅程”,让幼儿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体验一次小小的探险之旅。并设立“挑战任务日”,每周找一天,改变任务内容的难度或增加新的难度,例如,“筷子夹小球”,逐渐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注意力的持续性。
二、生活化规则教育的情境创设
打破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运用“情景体验-情绪共振-行动内化”法。设计一些小社交环境游戏,如“模拟小学课堂”游戏,让幼儿参与到不同角色中,如“举手发言”“倾听”等,他们就能体会到规则的存在和社会需要了。对于幼儿来说,特别是年纪尚小的幼儿,其规则执行的稳定性很低,因此我们要把规则的要求变成歌曲形式或动作口诀,让幼儿记忆和理解,如“排队站好,拉着小手,不要抢先,有好伙伴”。
环境创设中融入规则视觉符号:地板粘上彩色脚印引导队列行走的路线;活动室内的噪声探测仪,可以亮起不同颜色的灯来表示声响的强弱(绿色为一般嘈杂,红色灯亮则表示要安静下来),帮助他们加深对规则的内化,并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我们自行设计了一套“规则看守者”的轮流制度,让幼儿在观察、监管同伴的同时更好地内化规则。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将抽象的规则,转化为幼儿看得见和可实施的具体行动条例。如在进餐环节,结合主题活动开展“小餐桌”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餐具,桌面卫生、文明对话等等。这些教学实践不仅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不知不觉发展幼儿自主管理的能力。另外我们还借助现实生活场景,展开“我是小小整理家”的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到班级物品摆放的过程中,从最基本的整理开始,把东西放回原位,到主动摆放好书籍,还有叠放好衣物等。其次,老师为幼儿编“规则故事时间”,让幼儿在有趣的有趣故事中,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讲到有关排队的事,让幼儿了解为什么要排队的道理,并在真实生活行动中去践行它。我们还可以构建一些幼儿们可以参与并融入其中的游戏规则,比如我们可以让幼儿在玩“过马路”游戏的过程中掌握遵守交通规则。这样就会让幼儿在娱乐中产生对游戏的兴趣,继而引导他们主动遵规守则。
三、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一)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教师要想保障幼儿能够积极全面地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就必须尊重幼儿并信任他们,注重培养幼儿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自信的环境氛围中逐渐获得基本能力。幼儿对于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尝试,作为教师都应该给予他们鼓励,无论他们是否能够成功。但是有些幼儿本身比较普通,有些则进步比较慢,他们进行尝试时获得成功的概率较小。所以作为教师来说,他们也应该针对不同的幼儿结合他们实际情况给出适当的活动任务,让能力较低的幼儿们在历经艰辛之后也能获得成功,体会自身的强大以及成果,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无形之中提升他们的困难战胜能力。有了信心的同时,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好这件事情,那么他们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这种社会性适应能力。这对他们成功顺利进入小学阶段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二)在鼓励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
幼儿有上进心,表现欲强,也想获得老师的奖励,因此,老师要教导得当,赞扬有度,让其扬其所长,巩固其已知的基本技能,弥补不足之处,多做一些对自己以及他人有益的事,这样便能对自身的行为和能力构成一种强大的正能量,使其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姚丽丽的小女孩在学校里能够主动将课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并且也能够将自己的床铺打扫得十分整洁,这时我会不断地对其进行鼓励,如“你的被子叠得好干净!”“你的课桌椅摆放得十分规整”。从而让他们对自身的行为不再多虑。但是,对于小家伙存在的些许欠缺之处,我也会对其进行鼓励,如“虽然本次没有做好,下次可以再尝试一遍。”或者“你可以这样做,这样会更加理想”。因为我一直不停地给予她鼓励,所以她逐渐明白自己做对了哪些地方,哪里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支持下,幼儿们将会逐步地建立成功的信念与精神,愿意迎接新的挑战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并且会逐渐养成善于完成任务的品质和习惯,在踏入小学之门时,更能适应学校生活。
结束语
基于幼小衔接需求的小班幼儿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养成实践,有助于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加强引导、家园共育等方面入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 汤红娟 & 骆丹丹. (2025).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实施的评价实践.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Z1), 46-49.
[2]高丽伟. (2025).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任务意识养成的行动研究. 山东教育, (Z6),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