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石孟书
敦化市贤儒镇学校 吉林敦化 133717
1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大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改革的重点,打破传统数学“知识点碎片化”局限,以教材单元为基础,通过内容重组、拓展与深化,构建“知识-方法-素养”三位一体教学体系。
从实践价值看,大单元教学可解决当前教学痛点。传统“一节课一个知识点”模式,易使学生仅掌握孤立解题技巧,难以理解知识本质联系——如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却无法结合实际“方案优化”问题;能证明三角形全等,却不明判定定理在几何构造中的核心作用。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内容,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理解知识应用场景,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为高中数学学习奠基。
2 当前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困境
2.1 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素养导向不足
部分教师将大单元教学理解为“内容拼接”,未突破传统目标局限。如“平行四边形”单元,仍以“掌握性质与判定定理”“运用定理证明”为核心目标,忽视“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引导类比三角形研究方法,形成图形研究思路”等素养目标,导致教学围绕“解题训练”展开,学生难形成结构化数学思维。
2.2 内容整合缺乏深度,逻辑关联薄弱
内容整合是大单元教学核心,但实践中存在“表面化整合”。一方面,教师仅简单罗列同章节知识点,未挖掘数学思想(如“方程”单元未突出“建模思想”);另一方面,跨章节、跨学科整合不足,如“数据的分析”未结合生活“统计调查”,学生难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此外,内容难度梯度不合理,易出现“过难或过易”,影响学习兴趣。
2.3 教学活动设计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但部分教师仍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模式,缺乏开放、探究性活动。如“一次函数”单元,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图像性质并讲解例题,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参与“函数概念形成”“图像性质探究”过程,既无法培养探究能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灵活运用。
2.4 评价方式传统固化,无法全面育人
大单元教学评价仍以“纸笔测试”为主,侧重知识掌握程度,忽视过程性表现与核心素养评价。如“图形的旋转”单元评价,仅通过证明题考查性质应用,未关注“旋转图形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小组合作中的沟通能力,无法全面反映学习成果,也难以发挥评价的教学导向作用。
3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优化策略
3.1 重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分层设计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重构需遵循“核心素养-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层思路。首先,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单元核心素养,如“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定位“数学建模素养”“运算能力”“逻辑推理素养”;其次,结合知识特点制定单元总目标,如“通过实际问题抽象方程模型,掌握解法并解决问题,体会建模思想”;最后,分解为课时目标,确保每节课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以“统计与概率”单元为例,总目标设定为“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掌握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据分析素养与随机观念”;课时目标细化为:第一课时通过“校园学生睡眠时间调查”掌握数据收集方法;第二课时用频数分布表、图整理数据,体会规范性;第三课时计算平均数、方差,分析数据特征,形成思路。
3.2 深化内容整合:以数学思想为线索,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内容整合需以“数学思想”为统领,构建“纵向递进、横向关联”的知识体系。纵向整合关注识衔接,如“函数”单元整合七年级“变量关系”、八年级“一次函数”、九年级“二次函数”,以“变量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函数从“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横向整合加强知识与生活、跨学科联系,如“相似三角形”结合物理“光的反射”“投影”,设计“测量教学楼高度”实践任务。
同时,内容整合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难度梯度。如“圆”单元按“概念与性质→位置关系→综合应用”整合,难度从“理解”到“应用”再到“探究”逐步提升;可补充“数学文化”,如介绍“圆周率发展史”,增强学习兴趣。
3.3 创新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教学活动需突出“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具体可采用三种形式:
项目式学习:围绕真实问题设计项目,如“反比例函数”单元设计“校园周边商店定价与销量关系”项目,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影响并提出建议,培养多方面能力。
合作探究:针对重难点设计任务,如“三角形中位线”单元提出“将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三角形”问题,小组通过剪拼、测量、推理探究性质,提升协作与探究能力。
数字化实践:结合信息技术,如“函数图像”单元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调整一次函数参数 (k,b) ,观察图像变化,探究参数与性质关系,将抽象知识直观化。
3.4 改革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评价需突破“纸笔测试”局限,构建“过程性+终结性”“定量+定性”的多元体系:
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档案袋”记录探究报告、作业、合作记录、反思日记等,如“数据的分析”单元,依据档案袋评价数据分析与沟通协作能力。
终结性评价:采用“纸笔测试+实践操作”,纸笔测试减少机械计算题,增加应用题与开放题(如“设计学生体育锻炼调查方案并提建议”);实践操作考查动手能力(如“绘制指定三角形并证明性质”)。
定性评价: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如“图形的旋转”单元,学生自评设计表现,小组互评合作贡献,家长评价在家解决问题能力。
4 案例分析
以“一次函数”大单元教学为例,单元目标聚焦“数学建模素养”与“逻辑推理素养”,整合七年级“变量关系”与八年级“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及应用”内容。教学中,先通过“校园通勤方式与时间统计”项目,让学生收集不同通勤方式的时间数据,抽象出一次函数模型;再用几何画板开展数字化探究,学生调整“速度”参数(对应k 值),观察函数图像变化,自主总结k 值对图像倾斜程度的影响;最后通过“社区便民超市配送费方案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定价问题。评价时,结合档案袋(含调查数据、探究报告)、实践操作(方案设计展示)及学生互评,全面考查知识应用与素养发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问题解决能力。
5 结束语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需教师突破传统理念,从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维度系统改革。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学生认知与教材实际灵活调整策略,避免“一刀切”。唯有将“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融入教学全过程,才能发挥大单元教学价值,助力学生建立系统数学认知,培养核心素养,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伊晓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5,(27):64-66.
[2]朱华.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创新策略[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5,(16):67-69.
[3]申晓君.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J].新教育,2025,(2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