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
陈城树
敦化市贤儒镇学校 吉林敦化 133717
1 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的价值意义
1.1 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若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歌曲与乐曲,易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兴趣低下。跨学科教学通过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元素,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将音乐与语文结合,通过朗诵诗歌、演唱古诗歌曲,让学生在“诗乐融合”中感受语言韵律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将音乐与美术结合,通过绘制音乐情境画、制作乐器模型,让学生在“视听联动”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多元的表现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让音乐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1.2 促进多学科知识整合,提升学生综合思维
跨学科教学通过搭建学科间的联系桥梁,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音乐学习中的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节奏”时,结合数学中的“分数”知识(如四分音符为 1 拍、八分音符为 1/2 拍),帮助学生理解节奏的时值概念;在探究“乐器发声”时,融入科学中的“振动发声”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乐器发声的过程。这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
1.3 深化美育内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跨学科教学通过拓展音乐教学的场景与维度,让美育渗透到多学科学习中,深化美育内涵。例如,在“传统节日音乐”教学中,结合语文中的节日诗词、美术中的节日绘画、历史中的节日习俗,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的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音乐魅力,提升文化理解与审美能力;在“环保主题音乐创作”中,结合科学中的环保知识、语文中的环保文案写作,让学生通过创作歌曲传递环保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表现能力。这种跨学科的美育实践,能实现“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协同培育。
2 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
2.1 内容融合路径:立足音乐核心,构建“三维”融合体系
(1)学科知识关联融合:挖掘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实现“知识互补、能力协同”。例如,音乐与语文的融合可聚焦“语言韵律与音乐节奏”;音乐与数学的融合可围绕“节奏与数学概念”(如节奏时值与分数、节奏组合与排列规律);音乐与科学的融合可侧重“声音原理与音乐表现”;音乐与美术的融合可关注“视觉元素与音乐元素”(如色彩、线条与音乐的节奏、旋律、情绪)。
(2)生活主题统领融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为纽带,整合多学科内容,实现“生活情境与学科学习”的结合。例如,围绕“传统节日”主题,整合音乐(节日歌曲演唱、传统乐器演奏)、语文(节日诗词朗诵、节日故事讲述)、美术(节日装饰画、传统服饰设计)、历史(节日起源介绍)等学科内容;围绕“校园生活”主题,整合音乐(校园歌曲创作)、语文(校园歌词写作)、美术(校园歌曲海报设计)、体育(校园音乐律动操)等学科内容,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跨学科学习的意义。
(3)文化内涵挖掘融合:从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入手,融入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茉莉花》时,融入语文中的江南文化诗词、美术中的江南水墨画、历史中的江南民俗,让学生在多学科文化元素的浸润中,理解《茉莉花》所蕴含的江南文化韵味;在学习西方古典音乐《欢乐颂》时,融入历史中的西方古典文化、语文中的西方文学名句,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与西方文化的关联。
2.2 方法创新路径:聚焦互动体验,构建“四型”教学模式
(1)情境体验型教学:通过多媒体、道具、语言等方式创设跨学科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学科融合的魅力。例如,在“古诗音乐”教学中,播放古诗意境的动画视频、展示古典乐器(如古筝、笛子),让学生在“古典文化情境”中朗诵古诗、学唱歌曲;在“自然声音音乐”教学中,播放森林、海洋的自然音效,展示自然场景的图片,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倾听、模仿自然声音,感受音乐与自然的关联。
(2)实践探究型教学: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音乐问题。例如,在“乐器发声探究”教学中,提供橡皮筋、玻璃杯、纸盒等材料,让学生分组探究“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松紧、长短、多少,制作出能发出不同音调的简易乐器”,并结合科学中的“振动发声”知识解释原理;在“节奏与数学结合”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拆分节奏卡片”“创编分数节奏组合”等实践活动,探究节奏与数学分数的对应关系。
(3)合作创作型教学:组织小组合作创作活动,让学生运用多学科能力完成音乐作品创作。例如,在“环保主题音乐创作”中,小组分工完成“科学环保知识梳理(科学)—环保歌词写作(语文)—歌曲旋律创编(音乐)—环保歌曲海报设计(美术)”任务,最终通过演唱、展示海报传递环保理念;在“传统节日音乐创作”中,小组合作完成“节日习俗调查(历史)—节日诗词改编(语文)—节日歌曲创作(音乐)—节日舞蹈编排(体育)”任务,实现多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
2.3 评价优化路径:聚焦综合素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需兼顾“音乐学科能力、其他学科能力、综合素养”三个层面。例如,在“古诗歌曲教学”中,评价内容包括:音乐层面(歌曲演唱的音准、节奏、情感表达)、语文层面(古诗朗诵的情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综合素养层面(对“诗乐融合”的理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乐器制作与探究”教学中,评价内容包括:音乐层面(乐器发声的准确性、对声音变化的探究能力)、科学层面(对“振动发声”原理的理解)、实践能力层面(乐器制作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表现)。
(2)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的参与度、探究表现、合作能力;通过“学习档案袋”收录学生的作品(如节奏创编稿、乐器设计图、歌曲创作歌词)。终结性评价可采用“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方式,如让学生展示自制乐器并演奏、演唱创作的歌曲并讲解创作思路。定性评价可通过“教师评语”“学生反思日志”,全面反馈学生的学习收获与不足。
3 结束语
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路径的探究为传统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我们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音乐的滋养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艳,孟璐. 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究 [J]. 天津教育, 2025, (22): 93-94.
[2]温清清.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小学音乐创编教学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5, (21): 168-170.
[3]王晓梅.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音乐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 [J]. 新教师, 2025, (07):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