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作者

刘海燕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委党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这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主轴。在县市区层面,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政府性项目投资大规模压缩、招商引资非常困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不断向趋紧演进,极大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抢抓改革机遇,加快发展转向,突破制约瓶颈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郴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推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形成新格局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蕴含新机遇。应牢牢把握中部崛起的历史契机,充分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重点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工商资本下乡投资机制等,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实施长株潭一体化战略蕴含新机遇。郴州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机遇,向南拓展与东南亚、南亚国际市场的联系,构建南向至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铁路和国际货运大通道,打通最近的出海口。学习长株潭一体化战略实施经验、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乡融合等多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三)创新消费体制机制深挖内需潜力蕴含新机遇。应积极把握激发居民消费活力的机遇,顺应消费升级和品质提升的主流趋势,着力增加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持续推动传统消费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有效激活潜在消费需求。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流通平台、发展新业态、形成新模式。同时,还应着力释放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消费潜力,坚持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创新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结构,持续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

二、郴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规模整体偏小。郴州实有经营主体达到 40.52 万家,其中企业数量突破 10 万家,但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只有 73 家,不仅数量少于长沙、株洲、衡阳和常德,而且户平增加值也相对较低。产业链条不长,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衔接不够紧密,核心企业带动作用有限,高附加值环节相对缺乏,以及本地配套能力较弱。

(二)园区优势不突出。县域园区面临一些共性和个性的挑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阵痛明显,一些园区的主导产业仍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转型升级步伐较慢;产业协同与集群效应不足,许多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不高,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协同,整体的本地配套率不足 30‰ 。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滞后,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不足,生活性配套设施严重短缺,缺少文体活动中心、商场、医院和菜市场,城市公交未能全部开通等,直接导致 “招工难”、“留人难”。

(三)营商环境存在较多短板。园区企业普遍反映用地、用电、用气、物流等方面成本较高。比如,县市区工业用电价格一般在每度 0.7 元以上,不仅电价偏高而且用电不稳定。天然气管道铺设入园由于需跨越铁路,审批手续复杂,费用很高,直接制约引企入园。县市区园区旁一般无大型物流中心布点,园区企业物流运输没有优势。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郴州属于资源型、转移型财政,新兴财源不多。由于财政吃紧,导致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财政运行存在潜在风险,经济缺乏发展内生力。债务风险存在“两大、两高、两难”,“两大”即债务规模大、债务利息支出大,“两高”即债务风险等级高、融资成本高,“两难”即债务风险保级难、平台公司转型难。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

1.敢于创新突破,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要坚决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抢抓新一轮科技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通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卡点堵点,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好高骛远、盲目乱干。遵循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当前一大趋势就是资源要素加速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结合起来,把准自身定位,埋头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并主动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既避免盲目化和行政化,又确保可持续性。

3.推“陈”出“新”,不喜“新”厌“旧”。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把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对立起来,片面追新求新,忽视乃至放弃传统产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在“育新枝栽新苗”的同时,大力推进“老树发新芽”,更何况“老树”还是根系所在、支撑所在。目前,通过链长制、链主企业等机制,同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通、集群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正逐步打通,但如何打通不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更好实现产业链的复式增长,还需拿出更多务实举措。

(二)立足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加快传统产业强链延链。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大有可为的产业。坚持以打造 ω4+2 百亿产业”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形态更高级、优势更明显、特色更突出。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基础设施投入,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广“郴品郴味”本土品牌,如汝城小黄姜、永兴冰糖橙、高山蔬菜等,打造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创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农业品牌;利用郴州生态优势,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星级农庄、休闲农业庄园,拓展农业功能,提升综合效益。

2.加快优势产业提质升级。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推动其向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按照“建好矿山、升级冶炼、做大材料、强化创新”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有色之都、千亿集群、永兴样板、转型示范”,创建“国家稀贵金属产业集群”“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做强钨钼、铋、白银等 10 条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创响“中国银都”“世界铋都”等品牌,实现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规模跃升、质效提升、品牌攀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实施“文化名城”创建、“山水名胜”提标、“主题名街”提质、“特色名品”开发、“佳剧名作”引流、“服务名片”优化六大工程,进一步创响“山水画卷·郴州相见”旅游形象品牌,

3.加快新兴产业集群成群。要围绕锂电新能源、现代装备、等新兴领域精准发力,围绕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电池之都”发展目标,按照“资源—材料—装备—回收”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招商引资、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市域统筹原则,充分落实“锂十条”政策,积极对接头部企业,引进并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联合创建长株潭郴国家级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培育“农机动力机械及粮食精深加工”“锻铸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着力推进郴州经开区承接大湾区产业示范园、郴州浙商智造产业基地、安仁三一高端制造等标志性项目建设,以龙头引配套,以链式聚产业,以创新强动能,以服务优环境,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高地。

4.加快未来产业聚能起势。抢抓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发展风口,深入推进数实融合,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数据管理、应用、交易等领域发展。加快建设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力争纳入“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全力打造华南绿色数据谷。深入开展“智赋万企”行动,推进制造业“数转智改”,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加快北湖临空产业园、飞天山通航小镇、桂阳通航小镇等通用机场网络建设,建设一批起降点、充电站、低空物流中转站等地面设施。推动“通航+旅游”“通航+物流”“通航+应急”等应用场景在郴州先行先试。积极支持郴州举办低空赛事、航空会展、飞行培训等活动,打造低空经济生态圈。

(三)强化创新引领,打造高质量科创高地

1.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深入实施县市区省级创新平台“破零攻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提质”、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扩能升级”三大计划,积极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郴设立分中心或科研基地,加速构建以郴江实验室为引领的核心科创体系。建立健全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与扶持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学研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2.着力建设国家创新示范区。深化“四水联动”“八水共治”的郴州“水立方”模式,高质高效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扎实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美丽苏仙建设。深入践行《东江湖宣言》,全力将东湖公园建设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主题公园。用好高椅岭“美丽蝶变”展陈馆,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经验,凝练推出一批可持续发展经典案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郴州样板。

3.推动高效能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展,完善“双高”等产学研长效对接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3+N”(“3”:郴州经开区中试基地、郴州高新区中试基地、湘南学院中试基地,“N”:代表多个分布在全市不同县市区、围绕各地特色产业建设的专业型中试基地或平台。)中试基地布局,积极推进大湾区科创走廊郴州“延长线”建设,深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积极落实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持续建好“科技服务超市”,深化线上线下协同运营。

(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开放排头兵

1.高标准搭台,提升开放质量。开展外贸实绩企业培育、外贸业绩回流攻坚、外贸龙头企业培育行动,继续加大对生产型企业的培育孵化力度,加强电子信息、珠宝首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展嘉禾县铸造业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锂电新能源等外贸潜力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契机,用好外贸促进政策和资金,鼓励企业通过境外参展拓展国际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省市展会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发挥辖区优势,着力推动中非合作发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辖区外贸特色产业集群对接非洲市场。

2.高效益招商,加快开放步伐。发挥郴州各县市区的资源、区位、后发和环境等比较优势,以符合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项目为目标,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招引一批关联度强、性价比高、贡献度大的项目。坚持以规划引领产业、以产业梳理项目、以项目推进招商,尤其要做好项目的谋划编制。宏观上更好地吃透政策,洞察市场,掌握招商对象信息;微观上更细更好地做实各项基础工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及生产力要素保障能力,深入了解招商区域和招商对象,了解产业转移的规律和招商对象的投资意愿、策略及需求,提高招引工作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3.高水平服务,优化开放环境。聚焦企业痛点、服务短板打造一流市场环境。扎实推进以降成本为核心的“39 条”落实落地,开展领导干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大走访活动设身处地为企业和项目排忧解难、保驾护航,为企业解决好用水、用电、用地、用工、物流、信贷等突出问题。聚焦公平公正、护企安商打造一流法治环境。充分认识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用法治思维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依法依规监管,规范各类涉企执法行为,加快实现“联合检查、一次到位”“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坚持包容审慎执法,完善“豁免清单”机制及其细则,让“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例。及时清理不符合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文件,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机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打造良好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宇.新格局构建新循环 区域协调发展激发澎湃活力[J].中国工业报,2022-04-29。

[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党建读物出版社,2024:42.

[3] 阚保勇.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郴州实践而团结奋斗[N].郴州日报,2024-12-26.

[4] 燕连福,孙云舒,杨珂.数字人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逻辑关联、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5-05.

[5] 阚保勇.政府工作报告—2024 年 12 月 25 日在郴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郴州政报,20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