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电影在社会议题表达中的审美策略研究
郑卓玲
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
引言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叙事、审美与社会功能的多重特性。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电影始终以其关注现实、表现社会、介入民生的特征而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实践,现实主义电影不断通过写实的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切入社会议题,成为公共舆论与社会反思的重要载体。与娱乐化、商业化的类型片不同,现实主义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影像叙事本身,更在于其所呈现的社会议题能否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在当代社会,经济转型、城乡差异、教育公平、环境保护、劳动权益等议题频繁进入大众视野,现实主义电影在审美策略上不断创新,以更具艺术性和批判性的方式回应社会关切。然而,现实主义电影在艺术表达中往往面临市场化压力与观众接受度的双重挑战,如何在社会议题表达中实现思想深度与审美价值的平衡,成为电影研究与创作中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现实主义电影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其在社会议题表达中的具体实践,深入分析其审美策略及其现实意义。
一、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基础与社会
1.1 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
现实主义电影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真实”,这种真实并非单纯的生活再现,而是通过艺术加工后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影片往往采用纪实化的叙事风格和自然化的影像语言,弱化戏剧化的冲突和过度修饰的表演,强调日常性与普通性的还原。例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偷自行车的人》,通过平凡人物的遭遇展现社会困境,体现出“平凡之中见真切”的美学追求。现实主义电影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强调生活细节的呈现,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代入感与共鸣,从而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现实的厚度与真切。
1.2 社会议题中的电影功能
现实主义电影的价值不仅是艺术性的,更在于其社会功能。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形象化、直观化地呈现社会议题,使复杂的社会问题具象化、生活化,从而激发观众的关注与讨论。它能够成为社会问题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既展现宏观层面的结构性矛盾,又揭示微观个体的情感困境。同时,现实主义电影在审美策略中蕴含了对社会议题的价值引导,它通过影像叙事与情感传递帮助观众理解问题本质,引导社会舆论方向,进而在文化意义上承担社会批判与教育功能。因此,现实主义电影不仅是艺术的产物,更是社会议题表达的重要工具。
二、现实主义电影在社会议题表达中的策略
2.1 主题选择的现实关怀
现实主义电影在社会议题的表达中,往往选择贴近民生、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无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底层困境,还是城乡差距、教育公平、环境保护等议题,都能够成为创作的切入点。主题选择的关键在于具备社会性与普遍性,既要展现现实困境,又要具有启发观众思考的价值。例如,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常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反映宏大的社会矛盾,使观众在个体命运的感知中理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主题选择的现实关怀体现了电影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现实主义电影在审美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2.2 叙事方式的写实与隐喻
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倾向于写实,通过非专业演员的自然表演、长镜头的连续记录、实景拍摄的生活化场景来营造真实感。然而,单一的写实手法难以全面呈现社会议题的复杂性,因此不少作品引入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段,以增强叙事的深度与层次。通过写实与隐喻的结合,影片既能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又能在审美层面达到艺术化的升华。例如,《无人区》等影片通过极端环境的叙事与人物选择,折射现实中的法律与人性议题,形成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与审美张力。
2.3 影像风格的纪实化与艺术化融合
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像风格强调纪实性,常通过手持摄影、自然光运用、简约布景等方式呈现真实质感。然而在社会议题的表达中,过于平淡的纪实可能削弱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导演往往在纪实化与艺术化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保持影像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色彩、构图、音效等艺术手段增强情感表达。纪实化与艺术化的融合,使现实主义电影在表达社会议题时既保留了现实的质感,又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
三、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策略与价值引导
现实主义电影在社会议题表达中所采取的审美策略,既是艺术创作的选择,也是文化责任的体现。它强调通过真实的故事与典型人物展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通过叙事策略与影像风格引导观众的情感与价值判断。在审美层面,现实主义电影注重日常细节的还原与情感共鸣的营造,使观众在观影中产生代入感与认同感;在价值引导层面,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批判性与启发性,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揭示,引导观众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与解决路径。与此同时,现实主义电影还注重多样化叙事,避免陷入单一化与教条化,以开放性的结局与多维度的表达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四、现实主义电影在当代的困境与突破
当代社会语境下,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首先是市场化压力,商业化影片的娱乐属性更容易获得票房与关注,而现实主义作品因其沉重题材和艺术性表达往往难以吸引大众观影。其次是观众接受度问题,部分观众习惯于消费娱乐化影像,对社会议题类影片缺乏兴趣,导致作品传播范围受限。再次是创作者在审美策略上的困境,过于强调写实可能流于平淡,而过度追求艺术化又可能削弱社会批判力度。面对这些困境,现实主义电影需要在叙事创新、媒介融合和跨界传播中寻找突破路径。通过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利用跨学科方法提升艺术表现力,并通过社会互动增强观众参与度,现实主义电影能够在保持艺术独立性的同时,拓展社会影响力。
结论
综上,现实主义电影在社会议题表达中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它以真实与艺术结合,通过叙事与影像展现社会矛盾,推动公共讨论与价值反思。当代现实主义电影需兼顾社会关怀与艺术创新,深化主题、优化叙事、平衡纪实与艺术表达,以实现教育与审美的统一。未来,在媒介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现实主义电影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学界与创作者的推动下更好回应现实,促进文化的理性与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NG(黄瀚辉) W H .新世纪以来的马来西亚电影研究:现实主义、文本、主题与社会[D].中国传媒大学,2024.DOI:10.27483/d.cnki.gbjgc.2024.000005.
[2]周方舟.温暖现实主义视角下电影价值导向及叙事研究[J].电影文学,2024,(17):29-32.
[3]拉杜·托德里奇,宋雨萌.20 世纪60 年代的罗马尼亚电影:社会主义现代性与电影现代主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4):71-78.
作者简介:郑卓玲,1999 年12 月,女,汉族,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助
研究方向:电影研究,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