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趣味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效果研究

作者

刘穗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第三中学 615500

新课标强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标,要求突破识字教学的程式化困境。在此背景下趣味识字教学通过游戏、生活场景、汉字文化等元素,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具象体验,成为破解低段识字难题的关键。

一、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现状与核心问题

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低段学生通过识字掌握基本的语言符号,为后续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低段学生需掌握1600 至1800 个常用汉字,其中800 至1000 个需达到会写要求[1]。这一目标体现了识字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传统识字教学模式长期存在机械重复、忽视兴趣培养等问题。例如教师多采用“拼音认读→领读→齐读”的固定流程,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脱节,学生难以理解汉字音、形、义的深层联系;教学方法单一,过度依赖抄写、背诵,缺乏游戏化、生活化设计,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薄弱。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限制了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趣味识字教学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困境。低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主导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2]。通过趣味化手段重构识字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例如借助游戏、故事、生活场景等元素使抽象的汉字具象化、生动化,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为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趣味识字教学的实践路径与策略(一)游戏化教学:让识字充满童趣

游戏是低段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教师可设计“字谜竞猜”、“汉字寻宝”等互动游戏将识字融入趣味任务。例如通过“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语引导学生猜出“告”字或通过“汉字寻宝”活动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隐藏的汉字卡片并组词。此类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通过情境化任务强化了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此外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演示汉字演变(如甲骨文“日”、“月”的象形特征)或通过动态笔顺软件展示书写过程,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生活化教学:链接真实场景

汉字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趣味识字的重要方向[3]。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标语、家庭物品标签、路牌广告等将识字融入日常场景。例如在超市购物时,让学生寻找商品包装上的汉字并记录;在校园中开展“汉字贴标签”活动,为物品标注名称。此类实践不仅拓宽了识字渠道还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通过“识字本”记录生活所见汉字并定期举办展览或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形成“主动识字—分享成果—持续探索”的良性循环。

(三)结构化策略:突破识字难点

针对形近字、复杂字等教学难点教师需采用结构化策略。例如通过偏旁归类法对比“清、晴、情”等字的部首差异,分析“氵”与“日”、“忄”在表意上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构形规律。对于合体字可采用拆分组合法,如将“森”拆解为三个“木”,辅以“三人为众”的谚语强化记忆逻辑。此外利用“加一加”、“减一减”等趣味练习(如“日+月=明”、“去+氵=法”)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汉字组合规律,减少混淆率。

(四)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识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分层教学是提升实效的关键。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差异化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侧重字形记忆与书写规范,通过描红、描摹巩固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拓展语境应用,如用生字造句、创编小故事。例如在学习“森”字后,要求基础生临摹字形,优生则用“森林”一词编写环保标语。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

三、趣味识字教学的效果验证与优化建议(一)效果评估:量化与质性结合

定量评估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识字测试(如听写正确率、填空准确率)等数据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定性评估则通过兴趣问卷、学习日志等工具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实践表明采用趣味识字策略后,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40%,形近字混淆率下降25%,家长反馈学生课外自主识字时间显著增加。

(二)实践成效:兴趣、能力与协同发展

趣味识字教学的实践成效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学生兴趣显著提升。游戏化、生活化的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枯燥感,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其二识字能力全面发展。学生不仅掌握了字形记忆技巧还能通过偏旁分析、语境联想等方法自主识字;其三家校协同效应显现。家长通过参与“识字超市”、“汉字剧场”等活动逐渐成为学生识字路上的支持者,形成教育合力。

(三)现存问题与优化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趣味识字教学仍面临挑战。部分教师对游戏设计、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经验不足导致课堂时间分配失衡;评价体系偏重量化指标,忽视过程性表现。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建立校本资源库,整合优质案例与工具,如“汉字故事集”、“互动游戏模板”为教师提供参考;二是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工作坊、观摩课提升教师的趣味教学设计能力;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引入“识字存折”、“成长档案袋”等工具记录学生的个性化进步,让评价更具温度与激励性。

四、总结

趣味识字教学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结构化等策略重构了传统识字课堂的生态,使汉字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向主动探索。其成效不仅体现在知识习得效率的提升更在于激发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整合路径,例如将识字与美术(绘制汉字图画)、戏剧(编排汉字故事剧)结合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需加强数字化工具的研发与应用,构建“虚实融合”的识字学习空间,为低段语文教育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

参考文献:

[1]周艳兰.小学语文低段“言德同构”识字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2):139-142.

[2]梁强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4(11):0215-0218.

[3] 潘 秀珍. 新 课标 下小学 语文趣 味识 字教学 路径 研究[J]. 国家通 用语言 文字 教学与 研究,2024(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