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人文关怀的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实践探析

作者

金洁

亳州市人民医院 安徽亳州 236800

1. 引言

当前医疗领域正处于深刻变革时期,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加速转型赋予医疗健康服务更丰富内涵背景下,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主体的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文化建设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但现实中部分医院重技术轻人文、重设备轻服务的倾向,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等问题凸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多次出台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承担保障人民健康重要使命的公立医院,其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就医满意度。在新发展阶段,将人文关怀理念深度融入医院文化体系、构建富含人文精神的医院生态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人文关怀导向的医院文化建设实践

2.1 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机制建设

公立医院践行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患者需求为中心、高效协同的整合式服务体系,且积极探索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文服务理念双向下沉与区域协同为核心目标的医共体建设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专家派驻与巡诊机制,安排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定期前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专家坐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及疑难病例讨论,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能力,让周边地区患者无需长途跋涉获得高质量诊疗服务,极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与奔波之苦,体现医疗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1]。同时,医院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络,依托信息技术建成覆盖全区的心电、影像、病理三大诊断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检查后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心平台,由我院专家出具诊断报告,为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患者争取宝贵抢救时间,使上级医院优质资源真正惠及基层百姓。

资源整合的深度更体现在内部流程的再造与多学科协作的深化,医院着力构建“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针对肿瘤、肺结节、复杂创伤、疑难危重病种,由外科、内科、影像、病理、麻醉、护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固定团队,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患者带着病历穿梭于各科室的传统困境,转变为专家团队围绕患者进行集中讨论决策,有效减少了患者的迷茫感与重复就医的负担,赋予了患者更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2]。营养科基于不同疾病代谢特点与患者口味偏好,提供科学的治疗膳食与营养支持。物业管理部门推行“感动服务”标准,对保洁、导诊等岗位进行系统化人文培训。

2.2 党建与文化融合的双轮驱动模式

医院将党建工作视为培育人文精神、 领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核心动力并着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各临床与医技科室党支部紧密 支部一品牌”惠民服务项目,如内分泌科党支部持续十年 健康讲座,心血管内科党支部开展“爱心护心”行动并长期深入 “天使课堂”为住院学龄儿童提供义务辅导,这些活动形成常态化、 用业余时间把专业的健康知识和温暖的关爱服务送到社区、学校、乡村,真正践行党的群众 并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

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转化为医院独特的文化氛围与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医院党委牵头组织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如庄严隆重的“中国医师节”表彰大会、“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重阳节”尊老敬老活动等主题文化活动,不仅公开嘉奖与肯定优秀医务工作者专业技术与崇高医德,且党建工作关怀视角全面覆盖全院员工,建立常态化员工关怀与纾困机制,党组织通过定期走访慰问生活困难职工、关怀青年医师成长、倾听退休老专家心声,切实解决他们急难愁盼问题。这种对内深切关怀,有效缓解医务人员职业倦怠,营造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团结向上的“家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员工将自身获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自然而然转化为服务患者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形成“党建引导、文化浸润、人文彰显”的良性循环,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软实力。

2.3 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文价值传承

人文精神的传承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建设,在人才遴选与引进环节,医院将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利他精神等隐性素质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医学人文、医德规范、叙事医学、医患沟通是必修的“第一课”,组织他们学习医院文化,聆听老一辈医学大家“大爱无疆”的从医故事,使其从职业生涯起点就烙下深厚的人文印记。

医院建立一套将人文关怀从软性倡导转化为可衡量、可导向硬性标准的科学评价与激励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干部选拔等关键环节实行将患者满意度、人文关爱事迹、志愿服务时长、医疗纠纷发生率等与科研、论文等硬指标赋予同等权重并作为核心考核指标的医德医风一票否决制[3]。如“英才榜”年度评选以全面涵盖候选人在人文关怀方面杰出表现的标准树立起技术精、服务优、有温度的先进典型,为全院职工提供清晰行为榜样。

3. 人文建设与医疗服务的协同成效

3.1 技术创新中的人文温度体现

医院技术创新始终秉持以技术进步终极目 在对患者身心痛苦真实缓解与生命质量切实提升为核心原则,消化内科在 镜逆行胃肠道炎症治疗术,以代表外科手术微创化革命为其深 来的巨大身体创伤、漫长恢复周期以及沉重心理恐惧为前提,达成患 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正常工作生活的结果[4]。神经外科开展的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梅杰综合征,以及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更是直面以往医学无法有效干预的神经系统疑难杂症。

技术创新的人文温度更体现在其普惠性与可及性战略上,如心血管内科成功应用的生物可降解圆孔未闭封堵术,以封堵心脏异常通道并凭借材料可降解特性消除金属植入物可能带来的远期顾虑及患者心中焦虑与不安。去神经射频消融术为肺动脉高压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并改善其预后与生活质量。超声科应用于产前筛查的三维反转水晶成像技术,以极其清晰直观的影像为准父母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心感并增进亲子间情感连接;左心声学造影技术极大提高心脏疾病诊断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3.2 患者体验与医疗环境的双向提升

医院将人文建设的成果精准投射至患者可感可知的服务细节与环境优化中,实现了硬环境与软体验的相互赋能与协同跃升。院内清晰的导向系统与功能整合是人文关怀的首要体现,骨科康复、心脏康复中心与方便门诊的集中设置与醒目标识,极大便利了患者,为行动不便的康复患者和需长期配药的慢性病患者构建了高效的“一站式”服务路径。环境中的安全细节同样蕴含无声的关怀,规范设置的消防设施与清晰标识,在履行安全规范的同时,更在潜意识层面给予患者及家属一种环境可靠、保障周全的心理安全感,这种由环境塑造的安心感是优质医疗体验的坚实基础[5]。

医院环境被赋予文化传导与情感疗愈深层功能而成为传递正能量、缓解焦虑的疗愈性空间,其中精心设计的文化墙通过系统性展示“博学厚德慎行”精神与“医德为先,医术为本”核心价值观,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视化形象,潜移默化地熏陶每一位步入其中的患者与医护;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风采展示生动记录医护人员岗位敬业奉献与志愿服务无私付出,向社会传递医院人文温度与品牌形象。院内打造的四季景观与生态空间打破传统医院冰冷、压抑刻板印象,为患者提供舒缓情绪、放松身心的自然环境。优美庭院、舒适候诊区、充满艺术感的布置共同构建超越纯粹功能性、充满生机与温情的医疗场所,让患者在此接受高超技术服务时缓解焦虑情绪、慰藉情感、维护尊严。

4. 结论

公立医院将人文关怀理念深度融入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协同成效证实了人文关怀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与精神内核,通过资源 服务网络, 凭借党建与文化双轮驱动塑造富有凝聚力的内部氛围,依靠人文导 实践共同推动医疗技术在提升中彰显温度、在服务优化中深化体验 向提升,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把人文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策略与可感知 务细节,为构建和 医患关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实质性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桦,黄兴,易文健.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J]. 现代医院管理, 2025, 23 (04):0-103.

[2]韩霜雪,韩丽萍,郑伟,等. 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公立医院医学人文建设实践与探索 [J]. 中国医药导报,2025, 22 (23): 142-147+153.

[3]王蕾,朱佳琦,史琪. 新时代公立医院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与探索 [J]. 科学咨询, 2025, (15): 216-219.

[4]王文静. 党建引领下公立医院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研究[N]. 松原日报, 2025-07-25 (003).

[5]张翔,陈梦瑶.“互联网+”政策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门诊适老化优化策略研究 [J]. 中国医院, 2025, 29(08):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