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沂蒙精神的传承路径
卢旺玥 王梦迪 黄禄 胡秀俊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1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沂蒙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核心内涵对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存在形式化、碎片化等问题,如何将沂蒙精神有机融入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亟待探索。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个维度,系统探讨沂蒙精神的创新传承路径,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案。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全环境育人进行了有益探索。国内研究方面,石书臣(2023)揭示了沂蒙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李金营(2023)强调了家校社协同的必要性。国外研究方面,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全环境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美国的品格教育实践也体现了多主体协同育人的理念。这些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在实践路径的系统性、时代性方面仍有深化空间。
3 全环境立德树人下沂蒙精神传承现状与问题
3.1 教育浅表化问题突出
当前沂蒙精神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调研发现,部分学校的红色教育活动停留于表面,如简单的景点打卡、口号宣传等,缺乏对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课程设置上,存在“贴标签”式教学,未能将沂蒙精神有机融入学科体系。
3.2 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家校社联动呈现“各自为政”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红色传承意识淡薄,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城乡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在师资力量、活动开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3.3 价值内化效果不佳
青少年对沂蒙精神的认知存在“知”“情”“行”脱节现象。受网络碎片化信息影响,部分学生虽了解历史事实,但缺乏情感共鸣和实践动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难以实现价值引领目标。
4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沂蒙精神传承的路
4.1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传承合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沂蒙精神的传承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这一体系应当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支撑,以网络为延伸,形成“四位一体”的立体化传承网络。首先,学校作为主阵地,应当将沂蒙精神系统融入课程体系。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内容。同时,通过打造红色文化长廊、举办红色主题班会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家庭作为基础环节,要积极开展亲子红色实践活动。特别要重视“红色家风”建设,通过代际传承让沂蒙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再次,社会资源要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可以与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机构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开发沉浸式研学项目,用真实故事打动学生心灵。最后,网络空间要成为重要延伸。
4.2 创新内容载体,增强教育实效
沂蒙精神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载体。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在内容开发上,要系统梳理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编写分年龄段的系列教材。对小学生可以侧重“红嫂救伤员”等感人故事;对中学生可以突出“厉家寨愚公移山”等奋斗精神;对大学生则可以深入探讨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在载体创新上,要注重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形式相结合。可以开发红色主题的动漫、微电影、
手游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产品。
4.3 优化传播方式,提升教育体验
传统的说教式传播已经难以适应当代青少年的接受习惯,必须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互动体验。在技术应用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可以开发“沂蒙精神”移动应用,整合故事讲解、在线答题、VR 体验等功能;运用短视频平台开设“红色微课堂” ,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后代进行直 讲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学习者“亲历”革命岁月。在实践活动方面,要注 浸式体验。可以设计“重走革命路”研学旅行,让学生实地感受革命历程;组织红色情景剧展演,通过角色扮演深化理解;开展“红色讲解员”培训,让学生在讲解中内化精神内涵。
4.4 激发参与热情,促进自觉传承
要让沂蒙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必须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针对不同群体要设计差异化活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将参与红色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评先挂钩;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特别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邀请革命后代、时代楷模担任“精神传承大使”,通过现身说法增强感染力;培养“学生宣讲团”,用同龄人影响同龄人;宣传身边践行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让抽象精神具象化。
5 结语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沂蒙精神传承,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价值传递。唯有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立体化构建、传承内容的时代化创新、方式方法的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动力的内生性激活,才能让沂蒙精神真正融入个体生命成长,成为滋养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未来,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资源整合与长效机制建设,使沂蒙精神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征程中持续发挥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昆仑,葛雨珊.全环境立德树人视域下沂蒙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赜[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
学报,2025,(01):56-59.
[2]耿帅,王思绮.沂蒙精神在大中小学生群体中有效传承路径研究——以临沂市部分大中小学生群体为例
[J].临沂大学学报,2023,45(05):94-105+184.DOI:10.13950/j.cnki.jlu.2023.05.011.
[3] 李延安. 课程思政视域下沂蒙精神融入临沂市初中体育教学路径研究[D]. 吉林体育学
院,2023.DOI:10.27760/d.cnki.gjlxy.2023.000182.
[4] 侯 婷 婷 . 沂 蒙 精 神 在 高 中 思 想 政 治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研 究 [D]. 临 沂 大
学,2021.DOI:10.44252/d.cnki.glydx.2021.000010.
[5]董吉贺.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优化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
作方案》解读[J].山东教育,2023,(15):14-15.
[6]赵立峰.扎实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着力构建育人工作新格局——《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
作方案》解读[J].山东教育,2023,(13):7-8.
[10] 子央.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23,68(03):94-101.
[11]李金营.沂蒙精神在少年儿童群体中代代传承的有效路径[J].新校园,2022,(12):73-75.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X20241045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