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激活初中生音乐课堂参与度的实践探究
韩凌宇
浙江省桐乡市高桥实验学校 314515
引言
初中音乐课堂常现 “教师讲授、学生游离” 的困境,传统模式难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体态律动源于达尔克罗兹思想,却在初中课堂应用较浅。结合初中生好动、抽象思维待发展的特点,本文聚焦一线实践,梳理可操作的体态律动策略,助力课堂 “动” 起来。
一、为何是 “体态律动”?
态律动是基于理论、课标与学生特点的必然选择,需从三维度剖析其合理性,为实践奠基。
从理论看,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提出 “音乐教育始于身体体验”,认为身体是感知音乐最直接的工具。如感受节拍时,让学生通过踏步、拍手体验稳定感,比死记 “每分钟多少拍” 更易形成 “身体记忆”,打破传统认知局限。
从新课标看,2022 版艺术课标将 “艺术表现”“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列为核心素养,强调从 “知识传授” 转向 “素养培育”。体态律动为素养落地提供路径:“艺术表现” 上,学生以动作外化音乐感知;“审美感知” 上,通过身体张弛、行走速度捕捉音乐变化;“文化理解” 上,结合地域音乐设计律动,如借秧歌动作理解陕北民歌的欢快特质。
从学生特点看,初中生渴望表现却易拘谨,抽象思维待发展。体态律动以游戏化设计降低门槛,基础薄弱学生也能通过拍手、跺脚参与,建立自信;同时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用手臂摆动表现 “旋律跳进”,助学生轻松理解难点。
二、体态律动融入课堂的 “三阶” 策略
体态律动需循序渐进,“三阶” 策略按 “基础感知 - 要素理解 - 情感表达” 逻辑设计,适配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深化音乐体验。
(一)第一阶段:破冰启趣 ——“玩” 转节奏根基
节奏是音乐基础,传统训练易让学生厌倦。此阶段以趣味游戏消除拘谨,让学生在互动中建立节拍感与节奏感。
教学《青春舞曲》时,设计 “声势卡农游戏”:教学生用拍手(强拍)、拍腿(弱拍)、跺脚(次强拍)、捻指(弱拍)组合成固定节奏,分四组轮奏。初期学生易出错,经小组练习后逐渐熟练,还会主动调整动作力度,让节奏更富层次。课后有学生反馈:“比念‘哒哒哒’有意思多了!”
学习切分节奏时,开展 “节奏雕塑” 活动:小组用身体造型 “凝固” 节奏,如 “站立 - 半蹲 - 站立”体现 “强 - 弱 - 强”。其他组猜测模仿,抽象节奏变具象造型,既掌握知识点,又活跃课堂氛围。
(二)第二阶段:深化体验 ——“身” 解音乐要素
学生建立节奏感知后,需聚焦旋律、速度、力度、曲式等要素,通过体态律动将听觉感知转化为肢体动作,深化对音乐本体的理解。
讲解 “旋律走向” 时,以《茉莉花》为例:让学生闭眼聆听前奏,再用手臂高低摆动表现旋律起伏;随后小组合作,用纵队起落、“波浪步” 或沿地面旋律线行走等方式,让旋律 “可视化”,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学习速度与力度时,对比播放《月光奏鸣曲》(慢板)与《土耳其进行曲》(快板),让学生用行走速度表现;
攻克曲式难点时,以《欢乐颂》(ABACA)为例:为 A 段(拍手踏步)、B 段(双手交叉摆动)、C 段(转圈跳跃)设计专属动作。学生随音乐切换动作,凭 “身体记忆” 掌握回旋曲式,课后测试正确率达 85%,远超传统教学。
(三)第三阶段:融合表达 ——“创” 演音乐情感
此阶段以情境化活动,让学生超越技术练习,用身体表达音乐情感,提升审美与创造能力。欣赏《天鹅》时,先营造湖边观天鹅的情境,再让小组设计动作,如模拟长颈摆动、水面波纹或梳理羽毛。即兴表演中,内向学生也能逐步参与,有学生分享:“做动作时,感觉自己就是天鹅,心里很平静。”欣赏《基辅大门》时,地面画 “欢快 - 忧伤 - 紧张 - 平静” 情感坐标,学生随音乐情绪变化走到对应象限,用动作表达感受。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能根据鼓点、旋律调整动作,实现 “与音乐对话”。
三、反思与展望
实践后需客观总结成效、直面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为体态律动的持续应用提供参考。
(一)实践成效
一学期实践后,课堂活跃度显著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率从不足 40% 升至 80% 以上。学生反馈 “音乐课更有趣”“能发现音乐细节”,且艺术节中,用体态律动排练的合唱节目因动作与情绪契合获好评,印证其对音乐素养的促进作用。
(二)面临挑战
实践中存在四类问题:一是游戏环节易现纪律问题,学生过度兴奋;二是内向学生单独表演时紧张退缩;三是教室空间有限,集体律动易碰撞;四是部分活动耗时久,影响教学进度。
(三)优化路径
针对问题,可从四方面优化:建立 “保持安全距离” 等课堂规则,以榜样示范引导;多用小组合作,降低内向学生压力;调整课桌布局或设计座位周边律动,利用空间;将体态律动作为 5-10 分钟导入或巩固环节,平衡时间与进度。
结语
体态律动是贴合学情与课标的 “具身化” 学习方式,让音乐可感可做,激活课堂参与。未来可结合地方音乐文化设计律动,或跨学科融合,如借律动理解数学节奏、语文韵律。相信其将成为教学利器,助学生成长为 “会听、会做、会感” 的完整音乐人,让音乐伴随生命律动。
参考文献:
[1]张铖.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升小学生节奏感[J].文理导航(下旬),2025,(08):19-21.
[2][1]张如月.用体态律动教学法打造灵动音乐课堂[J].琴童,2025,(1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