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策略浅析

作者

李同欢

中国矿业大学

关键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指导性计划项目“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2021SJA1016)作者简介:,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多元文化冲击[1]。面对外来文化,高校大学生首当其冲,大量的外来文化正逐步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产生潜在不良影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这一目标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了全新的高度,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阵地,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及民族团结的认知,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结奉献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场合中融通互鉴,最终汇聚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文化并传承至今, 中华文化认 的中国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充分证明,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献 化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3]6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多年,形成了大量的类 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化符号、文物、传统习俗等凝聚中华民族的共识。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效。

新时代新征程,为稳步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应当积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作用,进而为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促进国家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广大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大地,是在各民族交往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与价值共识,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中华儿女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其内涵丰富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延续的根茎,不同民族所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都会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通和共享,塑造了共有精神家园和共同心理素质,不同民族成员基于共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记忆、价值信仰、生活习惯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全国各族人民普遍适用的符号,可以使大学生在其中探索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其探索出的归属感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库。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历史命运、共同的民族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灿烂丰富的中华文明历史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并且涵盖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美学、科技智慧、生活方式等,对大学生价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可以逐渐意识到民族与国家的紧密联系,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存在的根基与发展的动力” 个家 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 文明家园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 不断孕育积累的成果,它的形成是对中华文化取其精华、 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 面不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是其形成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问题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4]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对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而言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这都极大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程度。以往学者研究,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还存在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主体等方面的问题。

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 资源引入 及教 保障等方面缺乏规划及顶层设计[5]。具体来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中华 是教 政策、主体和成效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时也会面 着教育目标、 方法、内容等 体问题,归根结底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大学面临师资短缺以及部分教师对于相关政策内容了解不彻底,导致教育过程中出现偏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有局限性。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仍以传统第一课堂为主,讲授形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吸引力较低,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导致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难以落到每一名学生身上,整体教育的实效性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如此,现有课程体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共同体意识教育往往分散于各个学科,缺乏系统性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连贯的认知框架,同时部分教师对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不足,且缺乏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整体不够好,局限性较大。

世界多元文化冲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当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大,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能够接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内容和各类新兴的观点。相关的各类信息,都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传承。大学是学生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相关概念还不够成熟,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在接触到世界多元文化后,导致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存在变差,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另一方面,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网络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丰富,但网络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其中的不良信息也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6],是形成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优秀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关键点,融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有助于激发高校 民族认同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从健全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注重优化教育形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做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高校作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键环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高校要从体制机制健全入手,依托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成立相关机构,落实各方责任,共同做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统一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考核,加强教育环节的全流程管理;要鼓励开设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相关课程培育,加强相关课程内容审核,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相关支持力度,出台相应规定,对全职参与相关教学任务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丰富教育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平台,并且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其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作用地位显著。为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并将其积极推广。具体来看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天下大同等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切实增强育人实效。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一环[7],高校第二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抓手,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具体开展形式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遗址参观、名胜古迹探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邀请各类文化名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书法、绘画、传统服饰制作、传统音乐戏剧等各类社团,在校园内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以活动引领大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搭建交流平台,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43 面对多元文化冲击,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甄别信息的能力,在世界多元文化和海量信息面前保持定力。高校要加强网络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了解知识渠道。校园网站是展示校园文化、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学校可以建设文化专题网,通过网络发布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历史和学习资源,展示学校各个社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设计的成果,给大学生提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当前全媒体时代,学校官方媒体号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学校可以主动谋划,将其作为宣传展示、在线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平台,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抵御不良影响。例如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节气、纪念日等重要时间点,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大学生关注和讨论,使更多大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从而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产生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过程,重视平台建设,优化教育手段,切实做好学生价值观引导,全面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洋. 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J]. 精品生活, 2024,30(14):91-93.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人民日报》2024.7.22 第1 版.

[3]《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24 年.

[4] 尕豆吉 万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1.23.

[5]韩秀梅.红色教育融入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策略研究[J].大学,2024,(36):142-145.

[6] 崔 新 建 . 文 化 认 同 及 其 根 源 [J].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04(4):3.DOI:10.3969/j.issn.1002-0209.2004.04.017.

[7] 陈铭彬, 胡曦月.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 传承,2023,(01):31-38.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