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策略
石刚刚
京山龙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荆门 4318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政工程规模持续扩大,涵盖道路、桥梁、排水、绿化等多个领域。传统管理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风险应对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通过系统化、标准化、数据化手段实现管理过程的精确控制,成为提升市政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具体任务,通过流程优化与数据驱动决策,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风险有效防范。本文聚焦市政工程全周期管理,探讨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一、分解管理目标细化任务分配
市政工程管理涉及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环保等多维度目标,传统管理常因目标模糊导致执行偏差。精细化管理要求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具体、可量化、可达成的二级任务,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间节点。在道路改造项目中,需将“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这一总体目标细化为“路面平整度达到标准值”“排水系统泄洪能力提升 20% ”“施工周期控制在 90 天内”等具体指标。每个二级任务需明确责任部门,如设计单位负责技术参数优化,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工艺控制,监理单位负责过程监督,形成“目标-任务-责任”的闭环管理体系。
任务分解需遵循“SMART 原则”,即目标需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与有时限(Time-bound)。以桥梁建设项目为例,若总体目标为“确保结构安全”,则需细化为“桩基承载力检测合格率 100% ”“主梁预应力张拉误差控制在1% 以内”“抗震设防烈度满足 8 度要求”等具体任务。每个任务需设定完成时间,如桩基检测需在施工后 30 天内完成,主梁张拉需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 90% 后实施。通过细化任务分配,可避免责任推诿,确保每个环节有人负责、有人监督。
目标分解的动态调整是关键。市政工程受地质条件、气候因素、政策变化、材料供应波动及周边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需建立目标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在排水管网改造中,若遇地下管线复杂导致施工进度滞后,需及时调整任务时间节点,并通过增加资源投入或优化施工顺序弥补延误,如增派夜间施工班组或采用分段并行作业模式;若发现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超过预算 5% ,需启动替代材料评估流程,优先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管材,并同步更新成本计划。需定期对比实际完成情况与目标值,分析偏差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如发现材料成本超支,需审查采购流程是否合规,或通过集中采购降低单价;若质量检测合格率低于 95% ,需追溯施工工艺是否符合标准,并对相关班组进行再培训。
二、构建标准化流程规范管理执行
标准化流程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市政工程需建立覆盖项目全周期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包括项目策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以道路施工为例,策划阶段需明确技术标准、材料规格与施工方法;设计阶段需细化路基处理、路面结构与排水设计;施工阶段需制定土方开挖、基层铺设、沥青摊铺等工序的操作规范;验收阶段需依据国家标准进行质量检测与功能测试。每个流程需明确责任部门、时间节点与质量控制点,如路基压实度检测需由第三方机构完成,检测频率为每 500 米一次,确保数据客观性。
流程标准化需配套制度保障。需制定安全生产规范、质量监督制度、进度考核机制与成本管理制度,形成“流程 + 制度”的双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规范需明确高空作业防护要求、临时用电安全标准与设备操作规程;
质量监督制度需规定材料进场检验、工序交接验收与成品保护措施;进度考核机制需设定里程碑节点,对延误超 10% 的单位进行处罚;成本管理制度需建立预算审批、变更签证与结算审核流程,防止资金浪费。通过制度约束,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升管理规范性。
流程优化需依托技术创新。引入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实现施工模拟与碰撞检测,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利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可整合地下管线数据,避免施工破坏;通过物联网设备可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结构应力等参数,确保施工质量。在桥梁施工中,BIM 模型可模拟预应力张拉过程,优化张拉顺序与力度;GIS 系统可标记周边燃气管道位置,指导安全开挖;物联网传感器可监测大梁养护温度,自动调节加热设备,避免开裂风险。技术赋能使流程执行更精准、高效。
三、依托信息技术强化数据化决策
数据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驱动力。市政工程需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时采集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等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通过传感器监测沥青摊铺温度,确保符合工艺要求;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施工进度影像,对比计划与实际偏差;通过大数据分析材料价格波动,优化采购时机。数据采集需覆盖全周期,如设计阶段收集地质勘探数据,施工阶段记录工时消耗,验收阶段汇总质量检测报告,形成完整的数据链。
数据驱动决策需建立分析模型。利用成本动态控制模型,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识别超支环节并分析原因;通过进度网络图,计算关键路径与自由时差,优化资源调配;基于风险矩阵评估地质条件、交通影响等风险等级,制定应对预案。以排水管网改造为例,通过分析历史降雨数据与现有管网排水能力,可预测内涝风险点,针对性增加排水口或扩大管径;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使用寿命与成本,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管材,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数据共享与协同是关键。市政工程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参与,需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设计单位上传 BIM 模型后,施工单位可标注施工难点,监理单位可添加质量检查记录,建设单位可查看整体进度,形成“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的协同闭环。数据需与城市管理平台对接,如将道路病害数据同步至市政设施管理系统,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实现“建设-管理-维护”的全链条数字化。
结语
精细化管理通过目标分解、流程标准化与数据化决策,为市政工程管理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其应用可显著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并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普及,精细化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将进一步拓展。AI 算法可实现施工质量的自动检测与预警,区块链技术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提升协同效率。市政工程管理需持续创新管理模式,融合新技术与新理念,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方向演进,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华.市政工程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23,40(3):45-50.
[2]王建国,张丽娟.基于BIM 技术的市政工程精细化管理实践[J].施工技术,2024,53(8):12-16.
[3]陈志强,刘晓峰.数据驱动的市政工程全周期管理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5,32(1):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