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农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策略研究
徐彩辉
清河县坝营中心校区 河北邢台 0548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型,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尤为关键。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成长。然而,在许多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仍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动机薄弱、目标模糊等现实困境。一方面,课堂教学往往仍以机械背诵、重复抄写和应试训练为主,与学生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家庭父母外出务工,学生能够获得的情感支持与学习关注较为有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学生学习内驱力显著缺失,成为制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内驱力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维度。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内在动机系统激发的基础上。因此,探索符合农村学生心理特征和生活背景的内驱力激发策略,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是改善教学现状、实现育人目标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以农村三至四年级学生为对象,系统分析语文学习内驱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构建并实施“三位一体”激发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助力农村语文教育质量提升。
二、影响农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多所农村学校的调查与访谈,本研究识别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生成的五个主要因素,可归结于三类内驱力维度之中。
(一)认知内驱力层面:学习形式单一,脱离生活实际
学生普遍反映语文课堂内容枯燥、形式呆板。超过 80%的学生将语文课等同于“抄写、背诵、做题”,对课堂活动缺乏兴趣。然而,数据同样显示,学生对“故事表演”“户外写作”“辩论赛”等实践类活动抱有强烈期待。这一反差表明,学生并非缺乏学习意愿,而是教学中未能提供足够有趣、有意义的任务以激发其求知欲。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层面:目标模糊,缺乏成功体验
调查中发现,近八成学生将语文学习目标狭隘理解为“应付考试”,仅少数学生能联系到语文在日常沟通、情感表达中的实际功能。深层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的机会。很少有学生经历过“为家乡特产写介绍”“记录长辈故事”等实践任务。学不能致用,导致学生难以从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三)附属内驱力层面:情感支持缺失,家校联动不足
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家庭情感支持普遍薄弱。超过60%的学生表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另有部分家长仅在考试后施加压力,缺乏平时的鼓励与引导。家庭支持的缺席,使得学生难以从最亲近的人中获得持续认可与动力,进一步削弱其学习意愿。
此外,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习惯不良,陷入“学不好—不想学—更学不好”的恶性循环,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消极自我认知。
三、“三位一体”内驱力激发策略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上述问题诊断,本研究提出以“情感联接—任务趣味—成功体验”三大支柱为核心的策略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系统推行。
(一)情感联接策略:建立信任与支持的师生共同体
为弥补学生情感支持的缺失,教师主动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在校家长”与“成长伙伴”。具体措施包括设立“每周暖心话”时间,鼓励学生与教师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与喜悦;推行“进步表扬信”机制,教师定期将学生的积极表现以短信或照片形式反馈给家长,强化家庭与学校的正向沟通;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倡导“共同进步”的集体文化。
实践表明,情感联接策略显著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学生更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并因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而增强学习责任感。许多学生表示,“不想让信任我的老师失望”成为他们努力的重要动力。(二)任务趣味策略:设计与生活相融合的语文实践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本研究着力打破传统教学中机械训练的模式,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的语文任务。例如,“我为家乡特产写广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山楂、羊绒等资源进行创意表达;“记录家族故事”活动鼓励学生采访长辈,挖掘民间传说与家庭历史;“田野里的诗意”写作任务则带领学生观察农作物、四季变化,进行生活化描写。此外,“家乡地名探源”等专题活动也有效融入了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双重目标。
这些任务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更使语文学习变得可感知、有意义。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主动收集资料、合作讨论的现象明显增加,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记忆,而成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过程。(三)成功体验策略:搭建多元化展示与认可平台
针对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不足的问题,策略重点在于创造广泛且多样化的成功机会,帮助学生建立“我能行”的积极信念。具体做法包括:在教室中设置“作文墙”“朗读明星榜”等展示园地;创办班级周刊《蓓蕾》,发表每一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定期组织“课本剧展演”“诗歌朗诵会”等表现性活动,并邀请家长与学校领导参与观摩;积极推荐学生作品至更高层级刊物发表,拓宽认可渠道。
这些措施使不同能力、不同特点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与学习动力。数据显示,参与实验的班级在语文成绩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更重要的是,学生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强的自主学习意愿。四、实践成效
经过两年探索,本研究在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与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
(一)学生学习的积极转变
实验班级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求”。课堂发言频率、作业完成质量、课外阅读量等指标均有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显著增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教师教育观念与能力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通过持续实践与反思,实现了从关注“教什么”到重视“学生如何学”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在活动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整体提高,推动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研究形成了《农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现状调查报告》《教学案例集》等实物成果,并总结出“趣味是入口,成功是支点,情感是催化剂”的策略应用规律,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教学范式。
五、反思与展望
本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若干局限。首先,如何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仍需进一步探索。其次,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家校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此外,当前评价依赖于质性方法,未来需开发更科学的内驱力量化评估工具。
展望未来,本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实践范围,验证策略在高年级的适用性;重点在家校协同与深度学习激发方面加强探索;同时,通过区域推广、教师交流等方式,扩大成果影响,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淑敏.小学语文学习内驱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75):66.
[2]朱先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乐学四步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5):124.
注:本文是邢台市“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激发农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3Y32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