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精准关怀与教育创新农村地区初中困境儿童的校内支持体系研究

作者

吴旋温

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学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备受关注,而农村初中困境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其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当前,农村初中困境儿童面临家庭支持缺失、教育资源不均衡、心理疏导缺位等问题,校内支持作为其获取成长保障的重要途径,却存在功能发挥不充分、服务模式单一等局限。因此,以精准关怀为核心、教育创新为驱动,构建科学完善的农村初中困境儿童校内支持体系,成为解决农村困境儿童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地区初中困境儿童校内支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1 支持资源供给不足,保障基础薄弱

受地域经济制约,农村初中教育资源分配劣势明显,困境儿童支持资源尤为短缺。硬件上,多数学校缺专门心理辅导室、活动室,心理测评工具与图书资料不全,难提供专业服务;人力上,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专职心理教师和社工极少,且多数教师缺乏相关专业培训,难以开展针对性支持。

1.2 关怀服务缺乏精准性,供需匹配度低

对困境儿童的关怀多为“普惠式”,缺个体需求精准识别与分层响应。部分学校仅靠简单家庭登记确定名单,无动态多维度需求评估机制,无法掌握学业、心理、生活等具体需求,常“一刀切”,如对心理敏感留守儿童与经济困难单亲儿童用同一种关怀方式,供需错配突出。

1.3 教育创新不足,支持模式单一

教育支持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未针对困境儿童特点创新模式。学业辅导无个性化,未建差异化教学与课后辅导机制,加剧学业差距;综合素质培养缺位,未开设特色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局限于“学业帮扶”,难助困境儿童全面发展。

.4 协同机制薄弱,支持主体碎片化

校内支持涉及多主体,但缺有效协同机制。班主任精力有限、学科教师仅关注学业、心理教师与其他教师缺信息共享,难成合力;且学校与家庭、社区联动不足,未整合校外资源,进一步削弱支持效果。

二、精准关怀与教育创新视角下校内支持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精准性原则

以困境儿童的个体需求为导向,通过多维度、动态化的识别与评估机制,精准定位不同困境儿童在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差异,实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确保关怀服务与教育支持精准匹配需求,避免资源浪费与服务形式化。

2.2 系统性原则

将校内支持体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整合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服务资源,同时联动家庭、社区等校外力量,构建“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协同支持网络,形成涵盖需求识别、服务供给、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支持体系,避免支持主体碎片化与服务断层。

2.3 创新性原则

突破传统支持模式的局限,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条件与困境儿童的发展需求,创新教育模式与关怀方式。例如,利用线上资源开展个性化学业辅导,通过“同伴互助”“师生结对”等模式弥补情感缺失,以特色课程培养困境儿童的综合素质,提升支持体系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2.4 发展性原则

将支持重点从“问题解决”转向“能力提升”,不仅关注困境儿童当前的学业与生活困难,更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育创新与精准关怀,帮助困境儿童构建自信、挖掘潜力,实现从“被动接受支持”到“主动发展”的转变,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精准关怀与教育创新视角下校内支持体系的实践路径

3.1 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夯实支持基础

通过班主任家访、与家长沟通、学科教师课堂观察、同学反馈等方式,收集困境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业表现、心理状态、生活需求等信息,同时利用学籍系统、扶贫部门数据等官方资源,确保信息全面性与准确性。从学业、心理、生活三个维度设定评估指标,学业维度包括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心理维度包括情绪状态、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生活维度包括生活保障、家庭支持等,采用量化评分与质性描述结合的方式,对困境儿童需求进行分层分类。为每位困境儿童建立电子档案,根据困境儿童的需求变化调整支持策略,实现全周期动态管理。

3.2 实施分层关怀服务,提升供需匹配度

针对经济困难儿童,学校可联合公益组织、企业设立专项资助基金,提供助学金、生活物资补助,同时开设“爱心食堂”“爱心超市”,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由教师或志愿者担任代理家长,定期与儿童沟通交流,弥补家庭情感缺失,逢节假日组织集体活动,缓解其孤独感。设立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室,为困境儿童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类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针对自卑儿童的“自信培养”小组、针对焦虑儿童的“情绪管理”课程。

3.3 创新教育支持模式,促进全面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困境儿童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确保每位儿童都能获得适切的学习体验;建立“师生结对”“同伴互助”辅导机制,由学科教师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别与困境儿童结对,利用课后时间开展针对性辅导,帮助其弥补学业差距;利用线上教育资源,为困境儿童提供碎片化学习资源,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开设特色课程,结合农村地域文化与困境儿童兴趣,开设手工、绘画、农业实践等课程,培养其兴趣爱好与实践能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研学旅行等,帮助困境儿童接触社会、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3.4 构建协同保障机制,强化支持合力

成立困境儿童支持工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行政人员,明确各成员职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享困境儿童信息,协调支持服务;建立“班主任牵头 - 学科教师配合 - 心理教师支撑”的联动机制,班主任负责统筹需求与服务,学科教师关注学业与课堂状态,心理教师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形成校内支持合力。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定期组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反馈困境儿童在校情况,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支持能力;与社区合作,引入社区社工、志愿者资源,为困境儿童提供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

结语:

农村地区初中困境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精准关怀为核心、教育创新为驱动的校内支持体系,是解决农村初中困境儿童问题的关键举措。当前农村初中需突破资源不足、服务不精准、模式单一等局限,通过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实施分层关怀、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协同机制,为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校内支持。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完善评估反馈机制,持续提升校内支持体系的实效性,助力农村初中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鞠凤.理解•环境•角色•责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词”[J].小学教学参考,2020(12):95-96.

[2]韩娟.武汉市中小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弹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J].卫生研究,2020,49(02):173-17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