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1》融合视角下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李宝玲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和平中学
一、导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学科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中外历史纲要》作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为学生构建了宏观的历史知识框架;《选择性必修 1》则从专题角度深入探讨特定历史领域的内容。将两者有机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历史学习资源,有效促进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
二、《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1》的特点与关联
(一)《中外历史纲要》的特点
《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体例呈现,涵盖了从人类文明起源到当代的全球历史,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它注重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脉络,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形成宏观的历史视野和时空观念。譬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
(二)《选择性必修1》的特点
《选择性必修1》采用专题体例,聚焦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这一特定领域。它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治理模式等,内容更具专业性和深度。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专题中,详细介绍了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到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再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等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两者的关联
《中外历史纲要》为《选择性必修1》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知识,而《选择性必修1》则是对《中外历史纲要》中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中提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而在《选择性必修 1》的“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中,会进一步探讨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特点、影响以及罗马法的发展等内容,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融合视角下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知识整合,构建时空观念
1.梳理历史脉络
将《中外历史纲要》中的通史知识与《选择性必修1》中的专题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先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了解各个朝代的更替和大致的历史发展阶段,再结合《选择性必修1》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政策等方面的专题知识,让学生明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历史发展的。以唐朝为例,在《中外历史纲要》中知道唐朝是繁荣开放的时代,在《选择性必修1》中深入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以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从而构建起唐朝历史的完整时空框架。
2.对比中外历史
引导学生对比中外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全球视野。诸如,在比较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西方古代的民主政治制度时,可以让学生从产生背景、运行机制、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形成的;而西方古代的民主政治制度则是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城邦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历史背景下政治制度的差异,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二)问题引导,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
1.设置启发性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举例来说,在学习工业革命时,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中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选择性必修1》中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提出问题:“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变革的?这种变革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能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从而培养唯物史观。
2.鼓励多元历史解释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现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历史解释。比如,在评价辛亥革命时,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中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以及《选择性必修1》中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让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而有的学生可能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通过这种多元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三)史料实证,提升史料运用能力
1.提供多样化史料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譬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中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以及《选择性必修1》中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可以展示陈独秀的《敬告青年》、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文献史料,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照片等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史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真实情况,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2.指导史料分析方法
教导学生正确的史料分析方法,如辨别史料的真伪、分析史料的来源和立场、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等。如,在分析一份关于古代土地制度的文献史料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份史料的作者是谁,他的立场和目的是什么,史料中关于土地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可靠等。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提升史料运用能力。
(四)活动开展,增强家国情怀
1.组织历史主题活动
开展各种历史主题活动,如历史演讲比赛、历史剧表演、历史手抄报制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中抗日战争的过程和意义以及《选择性必修1》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组织一次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主题的历史演讲比赛。学生通过准备演讲稿,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感受先烈们的爱国精神和英勇事迹,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古迹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了解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四、结论
《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1》的融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知识整合、问题引导、史料实证和活动开展等培育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两本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提升史料运用能力,增强家国情怀。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以融合视角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培养出具有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惠军.历史教育的价值追寻与智慧启迪——基于《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协同教学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徐蓝,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