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研究
王维新
舒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春秋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所 2313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耕地资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承担着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的双重使命。生态修复旨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耕地保护则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往往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因此,研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的协同机制,对于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分析
1. 生态修复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矿山生态修复、流域生态治理等,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例如,在一些废弃矿山地区,通过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然而,生态修复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生态修复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复杂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部分生态修复项目难以持续推进。
2. 耕地保护的现状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措施,如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耕地数量的减少,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耕地保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耕地被占用的压力依然较大。耕地质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土壤污染、地力衰退等问题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3. 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协同的现状
目前,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生态修复项目和耕地保护项目往往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例如,在一些生态修复项目中,没有充分考虑对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影响;而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也很少将生态修复的理念融入其中。这种协同不足的状况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降低,不利于国土空间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来看,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而耕地的合理保护也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耕地周边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服务,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协同机制可以避免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工作的重复建设和相互冲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机制还可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 协同机制的可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的协同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可以用于对国土空间进行精准监测和分析,为协同规划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为建立协同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在增强,这为协同机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 协同机制的目标
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的目标是实现国土空间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要在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春秋乡为例,通过统筹生态治理与土地整治,2016—2017 年新增耕地 300亩,2020 年再增 100 亩,2021 年持续补充 100 亩,2022 年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再新增400 亩,累计实现新增耕地 900 亩,有效提升了耕地连片度与土壤质量,同时恢复了退化生态区域的植被覆盖。通过协同机制的建立,促进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国土空间的综合效益。要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共同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
三、构建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的策略
1. 规划协同策略
加强生态修复规划和耕地保护规划的衔接。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统一的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明确两者的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例如,在生态修复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耕地保护的需求,合理安排生态修复项目的位置和规模,避免对耕地造成破坏。在耕地保护规划中,要将生态修复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改善耕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建立规划协调机制,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确保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2. 技术协同策略
整合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的技术资源。开展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如生态修复与耕地质量提升一体化技术、生态监测与耕地动态监管技术等。加强不同技术之间的集成和应用,提高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的效果。建立技术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 管理协同策略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分割的局面。成立专门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管理机构,负责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例如,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要实现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项目的统一管理。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的监测、评估和考核体系,确保协同机制的有效实施。
结语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的协同机制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通过对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现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两者协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的协同机制,需要从规划、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规划协同可以确保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工作在空间布局和目标任务上的一致性;技术协同可以提高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的效果和效率;管理协同可以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优化协同机制,提高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水平,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和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推动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周. 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构建探讨[J]. 大众科学,2024,45(06):65-67.
[2]弥芸,辛云玲,孙瑞鑫,等.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9):218-219.
[3] 缪丽, 周艳平.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机制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20,(16):264-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