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政治复习课中的创新应用
苏鸿章
福建省南安市龙泉中学362304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为出发点,聚焦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政治复习课中的创新实践。研究发现,议题式教学通过重构“问题链—情境场—思维网”的教学范式,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复习课的知识碎片化与思维浅表化问题。具体而言,其通过创设开放性议题情境,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知识,并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实现了对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同时,基于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立体化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变革。本研究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的路径参考。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政治复习课;核心素养;跨模块整合;数字化转型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确立为核心素养目标,强调教学应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引领”与“思维锻造”。然而,当前高中政治复习课仍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固化、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层,难以内化为政治认同与实践能力。对此,《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此背景下,议题式教学以其“以问促思、以境启智”的独特优势,成为破解复习课困境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结合统编版教材内容与教学实践案例,从教学范式、实践路径、评价体系及技术赋能四维度系统探讨议题式教学的创新应用逻辑,旨在为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范式重构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导下,议题式教学作为关键教学方法,正在重塑高中政治课堂形态。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载体、以思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契合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要求,更为突破传统复习课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以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这一单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教师可设计"为何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这一核心议题,通过对比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异同、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构建起纵向贯通的历史脉络图谱。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调用必修四《哲学与生活》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理解。
二、多维互动的教学实践路径
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系统化的实践策略构建。教师应注重创设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现实性的教学情境,搭建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对话平台。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复习中,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点概念,可创设"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的实践密码"议题情境。通过呈现上海虹桥街道立法联系点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切口"立法能彰显人民民主真实性?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联系必修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知识点,运用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进行多维度分析。教师可采用"观点擂台"形式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从人大代表履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社区居民自治等不同视角展开论证,形成思维碰撞。
三、跨模块融合的创新实践案例
议题式教学的突破性价值在于打破教材模块壁垒,构建知识网络。以"新发展格局下的青年责任"为主题,可以整合必修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必修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以及选修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多模块内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呈现RCEP协定签署、中欧班列运行等鲜活素材,抛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青年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的核心问题。学生需要运用必修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框架,结合必修四"联系的观点"方法论,分析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的机遇挑战。在此基础上引入选修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引导学生在全球视野下探讨个人价值实现路径。这种跨模块议题设计既强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评价体系的创新完善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议题式教学持续深化的重要保障。应构建包含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议题探究中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和实践创新性。例如,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价值"专题复习中,可将评价指标细化为: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20%)、批判性思维展现(30%)、合作交流成效(25%)、成果表达水平(25%)。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研讨中的角色担当、倾听记录,分析其观点的逻辑性与创新性,最终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复习课"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局面,更激励学生在持续反思中提升政治素养。
结论: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政治复习课中的创新应用,本质上是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通过构建“问题驱动—情境嵌入—跨模块整合—技术赋能”的教学闭环,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系统性理解,更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合作探究能力与公共参与意识。研究表明,这种模式能够将必修一至选修一的抽象理论具象化为真实议题(如“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如虚拟仿真改革开放场景),使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议题式教学正是以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力。未来,教师需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张力,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经验优化议题设计,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完善动态评价体系,使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沃土。
参考文献
[1]郭凌飞.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中的运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23.
[2]唐婆宝.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复习课的应用研究[D]. 长江大学, 2023.
[3]高玉婷. 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议题式教学的应用研究[D]. 西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