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意义和策略探究
何伟
江西省高安中学 330800
引言:当前高中历史传统“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项目式学习作为新型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关注。探索其意义与策略,既能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又能为教师提供具体教学方向,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由此展开对其重要价值与实施策略的深入研究。
一、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通过关联学生实际生活话题或构建生动教育场景为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学生在项目学习小组中共同搜集史料、展开交流讨论,以辩证视角分析史料与相关论据,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感受历史学科独特魅力,逐渐产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进而实现以史明鉴的学习目标,有效激发自身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在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中,项目任务成为驱动学生知识探究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媒介,学生需先通过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并形成个人观点,再与小组同伴展开讨论,在协作配合中推进学习任务完成,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逐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沟通协作,进而提高合作探究水平,为个人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引领课堂教学方向
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首先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及学情分析,精准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学习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若干层级明确的子目标,同时确保学习目标与项目任务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把握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理解与内化。
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第 10 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项目式教学实践里,教师首先结合新课标对“当代中国政治建设与法治发展”的要求,分析高中生对当代法治建设历程认知较零散、对精神文明建设现实意义理解不足的学情特点,制定“通过梳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关键节点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案例,理解法治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关系,形成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认知”的核心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准确列举 1978 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重要立法成果”“阐释‘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实践意义”“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三个子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明确呈现分层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围绕目标开展资料搜集与案例分析”,随后通过课堂提问如“某小组认为 1982 年宪法修订是法治建设重要节点,能否结合目标二分析该修订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关联”,帮助学生紧扣目标展开探究,课后则通过检查学生提交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关联分析报告”,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各层级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目标推进,有效促进学生对本课核心知识的掌握与法治素养的培育。
(二)合理设计任务,驱动知识深度探究
项目任务设计应立足历史学科本质,巧妙融合关键历史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构建开放性、挑战性与真实性兼具的学习情境。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任务系统,同时,任务执行过程中应预设关键节点,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与资源支持,引导学生在历史材料解读与史实还原中实现从表层认知向深层理解的转变[2]。
接着以本课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探究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实践”这一核心,设计由浅入深的三层任务体系。
第一层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 1978 年至今我国在民事、刑事等领域的重要立法文件及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案例,教师提供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地方政府文明建设官网等资源链接作为学习支架;
第二层任务引导各小组对搜集的法治文件与精神文明案例进行分类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两者在内容上的呼应关系,教师通过课堂巡视,针对某小组提出的“《民法典》与社区诚信建设的关联”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法律条文与社区实践案例展开深度讨论;
第三层任务则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法治护航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报告,教师选取典型小组进行成果展示,组织其他学生围绕报告中的案例分析逻辑与结论展开互评,在层层递进的任务推进中,学生逐步提升历史材料收集、分析与评价能力,实现对本课核心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运用。
(三)科学评价反馈,强化学习深度反思
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应贯穿项目学习全过程,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客观呈现学生历史学习的真实水平。教师应注重运用形成性评价工具,如学习档案袋、历史思维导图等,及时捕捉学生认知发展轨迹并提供针对性指导。
基于此,教师可以构建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合作表现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项目开展期间指导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袋,收录史料搜集记录、小组讨论发言稿等材料,通过定期查看档案袋捕捉学生对法治建设历程认知、精神文明案例分析能力的发展轨迹,针对某学生档案中“法治与精神文明关联分析不深入”的问题,及时提供“结合具体政策实施效果补充案例”的针对性指导;在项目结束后,先组织学生对照评价指标开展自评,梳理自身在资料整合、观点论证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围绕“报告中历史逻辑的严谨性”“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等维度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结果与终结性的主题报告成果,给出综合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深化对历史学科分析方法的理解,推动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综合能力及优化课堂结构方面作用显著,明确目标、设计任务、科学评价是有效实施的关键路径。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深化情境构建,探索更贴合不同学情的项目设计,持续推动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质量提升,助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国俊.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模式优化[J].高考,2025,(22):55-58.
[2]马娟.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开展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4,(2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