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两个结合” 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育人的培养路径

作者

韩峰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一、政策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政策背景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强调教育在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2024 年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进一步强调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培育具备家国情怀、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二)研究意义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文化育人作为高校“五育并举”战略的重要一环,正逐步从单一理论灌输走向价值引领与文化浸润相结合。以“红心向党,技术报国”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体现出政治信仰、科技责任与文化自觉的融合,契合“两个结合”理论要求,为构建具有思想性、实践性与传承性的高校文化育人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价值范式。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两个结合”理论综述与教育价值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强调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双向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该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意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体现文化自信与理论创新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儒家“修齐治平”、道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情感感染力和文化亲和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理论灌输到文化浸润的转化,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厚的价值资源。

(二)“红心向党,技术报国”大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红心向党,技术报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精神支撑,体现政治忠诚、科技使命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1.政治方向的确立。通过课程、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等方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的政治品格。

2.技术报国的使命担当。强调技术与专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引导学生将专业成长融入“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推动科技报国理念从知识转化为行动。

3.精神气质的塑造。弘扬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与奋斗精神,使大学生在红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熏陶中,形成敢于拼搏、勇于担当、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

(三)大学生文化育人的理论模型构建

为揭示文化育人的作用机制与发展路径,本文构建“认知—认同—践行”三维视角理论模型,从三个阶段系统展现文化育人的逻辑链条与实践方向。

1.认知维度。通过课程教学、宣传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专业使命等内容,为文化认同打下基础。

2.认同维度。借助校园仪式、榜样示范、红色教育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红心向党,技术报国”核心价值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提升文化自信。

3.践行维度。通过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强化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的落地成效。

三、“两个结合”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育人路径构建(一)构建理论体系:打造“思想—文化—实践”三维育人机制

构建科学、系统的文化育人理论体系,是推动高校落实育人目标的基础工程。在“两个结合”视角下,应以“红心向党,技术报国”为价值主线,构建集思想引领、文化涵养与实践育能为一体的三维育人机制,并通过校园文化、思政课程、社会实践三大平台形成有机支撑,实现文化育人全链条覆盖。

1.以“红心向党,技术报国”为精神主线

“红心向党,技术报国”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忠诚与专业报国的双重责任,是文化育人的核心价值导向。该精神主线强化政治认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同时突出专业导向,强调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使命担当。作为文化育人的精神内核,该主线应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文化认同感与育人指向性。

2.以“两个结合”为理论逻辑起点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文化育人理论构建的根本遵循。其一,融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中国国情实践,为育人内容提供政治方向与理论依据;其二,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文化育人提供历史根基和文化土壤。以此为理论起点,有助于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实现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与理论自觉。

3.以“校园文化+思政课程+社会实践”为落地平台

为确保三维机制的有效落地,需构建“校园文化—思政课程—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校园文化更加注重环境育人与精神塑形,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和文化空间,提升学生的文化浸润度和归属感;思政课程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想引领与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增强育人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核心,通过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社区调研等方式,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实现文化育人与能力生成的协同发展。该平台体系构成文化育人实施的结构性支撑,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目标的关键依托。

(二)落实育人路径:四大实施渠道

在三维机制与三大平台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化操作路径,围绕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构建可执行、可评估、可推广的育人路径。以下四大实施渠道为当前高校推进文化育人的关键抓手:

1.课程思政深度融入:“红心向党,技术报国”内容进专业课堂

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将“红心向党,技术报国”精神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程向专业课堂延伸,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开发特色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文化育人与知识传授的协同共振。例如,在工程类专业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在医学类课程中引导学习“白求恩精神”,在信息类课程中强化科技强国战略的认识,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形成政治认同与价值自觉。

2.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化:打造“红心向党,技术报国”主题文化活动体系

以“红心向党,技术报国”为核心构建系统化校园文化体系,统筹组织主题文化活动、红色文化节、校园文化创意大赛、校史校情教育等项目,形成覆盖广泛、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育人文化生态。推动大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可感、可体验,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数字媒体等多渠道强化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学生的价值共鸣和文化认同。

3.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平台融合:志愿服务、挑战杯、科技竞赛引导实践转

强化高校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平台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等科技竞赛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创新与项目实践;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社区服务等活动,将学生在课堂内获得的价值理念与专业知识,落实到实际社会情境中,提升其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4.革命传统教育现代化:融合影视资源、沉浸式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

突破传统红色教育“灌输式”局限,运用数字化、交互化手段,推动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现代化。通过开发红色影视资源、建设虚拟仿真体验空间、设计情景模拟教学场景等,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路径,使学生在“可视、可感、可践”的交互式学习中深化对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理解,增强文化育人的体验感和实效性。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两个结合”理论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理论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融合的基础,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文化育人体系。“红心向党,技术报国”精神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核心支撑,既体现了新时代育人的政治要求,也反映了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导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价值认同和行动转化。此外,提升文化育人效果需依托“思想—文化—实践”三维机制,通过校园文化、思政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协同推动,形成贯通认知、认同与践行的系统育人生态,保障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二)教育实践建议

首先,高校应完善“精神—制度—课程—文化”四位一体育人机制,推动精神引领、制度保障、课程融入与文化建设协同联动,确保文化育人常态化和体系化。其次,要加强教师红色文化和思政融合素养的培训,打造“专业+思政”双师型队伍,提升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价值引领能力。最后,结合学校历史和学科特色,开发具有辨识度的文化育人品牌活动和教材资源,融合红色文化与专业精神,丰富文化育人内容,增强育人吸引力与实效性。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育人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具有政治认同、文化自信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战略工程。本文在“两个结合”视角下,以“红心向党,技术报国”大学精神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拓展大学生文化育人的培养路径,旨在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提供系统思路与实践参考。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联动,不断推进文化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21-07-02(1).

[2]方鸿志,葛忠强,王焕群,程长辉.根脉—“红心向党 技术报国”课程思政教育实践[M].辽宁人民出版社,2024-08.

[3]房广顺,孙强.传承红色校史文化 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根脉—“红心向党 技术报国”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书评[J].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0 No.4,2024-10.

作者简介:韩峰(1988—),男,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单位:,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项目:本研究为 2024 年思政专项研究课题“ 两个结合”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育人的培养路径——以‘红心向党,技术报国’大学精神为基础” 成果之一,项目编号:FDYYB202412。负责人: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