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探究

作者

高鹏飞

张家口市康保县第一中学

一、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在关联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和 “家国情怀” 五个方面。这五大素养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 “灵魂”,为学生认识历史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 “基础”,要求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中分析;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 “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探究历史真相的能力;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 “核心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与影响;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的 “价值归宿”,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向

课堂教学有效性并非简单等同于 “学生成绩提升”,而是以 “学生全面发展” 为核心,强调教学过程中 “教” 与 “学” 的双向互动效果。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有效的课堂教学需满足三个维度的要求:一是 “知识维度”,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二是 “能力维度”,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形成独立的历史见解;三是 “素养维度”,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增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三)核心素养与教学有效性的相互促进

核心素养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 “价值导向”。传统历史教学往往局限于 “知识传授”,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深度与温度,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则要求教师将 “知识教学” 与 “素养培养” 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同时,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 “实践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避免核心素养成为 “空中楼阁”,真正实现从 “知识本位” 到 “素养本位” 的教学转型。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重知识灌输,轻素养培养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仍停留在 “概念层面”,未能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目标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 “知识点背诵”“考点掌握” 为主要目标,过度强调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表层知识,而忽视对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 “辛亥革命” 时,教师可能仅要求学生记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与结果,却未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也未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导致教学目标偏离核心素养要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碎片化:重教材罗列,轻体系构建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但部分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存在 “过度依赖” 问题,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知识点的 “罗列”,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构。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获取的历史知识呈现 “碎片化” 特征,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能按照教材顺序依次讲解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等事件,但未引导学生梳理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 的主线,也未将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串联,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单一: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讲授法” 仍是主流教学方法,教师占据课堂的 “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 “被动接受” 的状态。这种 “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长时间讲解历史知识,学生仅负责记笔记、划重点,缺乏参与史料讨论、历史辩论等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 “三维融合”

教学目标的重构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为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 三个维度,并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明确每个维度的具体要求:聚焦历史核心概念与基础知识,如 “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萌芽” 等,确保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围绕核心素养中的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设计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如 “能够运用时间轴梳理某一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能够通过多则史料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二)整合教学内容:以核心主题为线索,构建 “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应打破教材知识点的 “碎片化” 局限,以 “核心主题” 为线索,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梳理单元内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形成 “主题 — 子目 — 知识点” 的层级结构。例如,在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中,可围绕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核心主题,整合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等子目,引导学生把握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到强化的发展脉络;打破教材单元界限,围绕“大历史主题” 进行内容整合。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师应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四个维度进行改革,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从 “知识传授” 到 “素养培养” 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出具有正确历史观、价值观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娟。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J]. 历史教学问题,2023, (04): 142-145+151.

[2] 张伟。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与课堂有效性提升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 (24): 38-40.

[3] 王艳玲。史料实证视角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J]. 教学与管理,2021, (33):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