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德育课程中学生尊重他人意识的培养路径分析

作者

汤惠楠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小学德育课程在学生尊重他人意识的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尊重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育人环境等方面存在现实困境,如教学内容理想化、师生互动不足、评价机制缺失等,制约了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情境体验、提升教师引导能力,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家校合作机制,可构建以课程与文化协同为基础的尊重意识培育路径。研究强调尊重教育应注重实践性与持续性,推动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德育支持体系,提升小学生尊重他人的自觉性与行为表现。

关键词:小学德育;尊重意识;课程建设;行为养成;道德教育

引言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载体,承担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的责任。随着社会对公民素养要求的提高,尊重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方向。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校园文化支撑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影响了尊重教育的有效落实。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尊重意识培育路径,使德育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价值认同与外在行为表现,成为当前亟需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尊重他人意识在小学德育中的现实体现

尊重他人意识作为小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具有显著的现实体现。通过课堂教学、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园文化熏染等多种途径,尊重他人的价值理念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行为习惯之中。德育课程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个体差异,认同他人权利,形成平等、友善的人际交往态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材编排逐步融入了关于礼貌用语、倾听他人意见、遵守公共秩序、包容不同观点等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基本的道德判断标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交流与价值引导,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使其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从而增强尊重他人的内在动机。学校管理制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如设立文明礼仪岗、推行班级值日制度等措施,促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师长与同伴。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也为尊重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外部支持,家长参与德育活动的程度日益提高,使得尊重教育由学校延伸至家庭生活之中,形成一致的教育导向。

二、德育课程中尊重教育面临的深层困境

在当前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尊重教育虽然已被纳入教学目标与内容范畴,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现实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尊重意识的有效培养,也反映出德育实施机制中存在的结构性短板。从课程设计层面来看,部分教材内容存在抽象化、理想化倾向,对尊重他人这一概念的阐释较为笼统,缺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具体引导,导致教学内容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侧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体验与行为养成,使尊重教育停留在表层理解,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教学逻辑和有效的实践路径。在教学方法上,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互动性、情境性较弱,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影响了学生对尊重内涵的深度感知与情感共鸣。

评价机制方面,现有的德育评价多以书面测试或简单的行为观察为主,缺少对学生内在态度转变与持续行为表现的动态追踪,使得尊重意识的培养成果难以衡量与巩固。学校管理层面也存在一定局限,如师生关系中的权威色彩依然浓厚,个别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可能无意间削弱了学生对平等与尊重的切身体验。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部分家长对尊重教育重视不足,甚至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社会舆论与文化氛围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尊重意识成长的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

三、基于课程与文化协同的尊重意识培育路径

构建小学阶段尊重他人意识的有效培育路径,需从课程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两个维度出发,推动教育内容与育人环境的深度融合。德育课程作为尊重教育的核心载体,应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结构,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在课程设置上,需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细化不同年级的尊重教育重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情境适应性,使学生能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尊重的内涵与外延。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重语言表达的亲和力与案例设计的贴近性,帮助学生建立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与人际交往中的责任意识。教学方式方面,应倡导参与式、体验式学习模式,通过对话交流、角色扮演、项目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升其情感认同与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加强自身德育素养与引导技巧,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尊重与平等的价值导向。校园文化作为隐性德育资源,同样在尊重意识塑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应着力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通过制度建设、环境布置、集体活动等途径渗透尊重理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尊重的行为规范。班级管理应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与民主协商,减少强制性管理手段,为学生提供践行尊重的机会与空间。家校合作机制也应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增强尊重教育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借助社会资源拓展德育实践平台,如开展社区服务、跨校交流等活动,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尊重多样性的理解与实践能力。通过课程与文化的双向联动,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德育中尊重意识培养的整体效能,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持续发展。

结语

尊重他人意识的培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园文化以及家校协同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当前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内容抽象、方法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尊重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营造尊重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德育资源整合,推动尊重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为学生良好品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 小学德育课程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12): 56-60.

[2] 周文斌. 当代小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现象分析[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 40(9): 23-27.

[3] 黄志刚. 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德育, 2024, 19(5):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