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研究
徐雪珍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松涛校区
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能力,其发展水平与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及人际交往能力紧密相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教育愈发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言素养的重要维度,却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口语短板进行个性化指导;家庭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首要环境,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培养意识与方法,未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在此背景下,“家校共育”理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家校共育意识薄弱,责任划分模糊
当前,部分学校与家长对家校共育在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存在“单维教育”的误区。部分教师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视为学校的专属职责, 忽视家庭在能力实践中的作用,仅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未主动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也未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培养方法,导致家校协同缺乏主动性。多数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 的,无需专门培养,对学校提出的共育要求多处于被动配合状态,甚至存在抵触心理。此外,家校双方对各自在共育 中的责任界定不清晰,出现“学校过度依赖家庭”或“家庭完全依赖学校”的极端情况,未能形成明确的共育分工,严重影响协同效果。
(二)家校沟通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不畅
有效的沟通是家校共育的前提, 而当 前家校在小学生 培养中的沟通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多数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集中在学期末的 能力培养的专项沟通极少,难以实时掌握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能力发 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涉及较少,缺乏针 仍占主导,教师多向家长传递学校的要求,而忽视家长的反馈与需求, 共育方案的制定中。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不全面,导致家校无法形成统一的培养目标与策略,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家校共育活动形式单一,实践效果有限
现有家校共育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较为单一,未能充分结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求,导致实践效果不佳。学校组织的共育活动多以“讲座”“家长会宣讲”为主,形式刻板,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可操作的实践指导,家长参与后难以将所学方法应用到家庭生活中。家长开展的口语实践活动多局限于简单的亲子对话,缺乏创新性与系统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表达场景,难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此外,家校双方未能联合设计主题性的共育活动,无法将学校的训练任务与家庭的实践场景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难以在家庭中得到巩固,能力提升效果大打折扣。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实践策
(一)强化家校共育意识,明确双方责任分工
(一)强化家校共育意识,明确双方责任分工
要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需强化家校双方的共育意识,打破“学校教、家庭不管”的脱节壁垒,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引导责任,通过开展专题教师培训,围绕家校共育沟通技巧、口语交际协同培养方法等内容展开教学,促使教师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与班级管理方案,切实提升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定期组织家长课堂,邀请教育专家开展讲座,结合小学生口语表达常见问题的案例分析,向家长普及口语交际能力对孩子人际交往、思维发展及未来学习的重要性,纠正“重成绩、轻能力”的错误观念,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语言环境熏陶的关键作用[1]。在此基础上,明确家校双方的责任边界:学校负责制定系统的口语交际课程体系,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与科学评价标准,设计亲子共读分享会等家校共育活动方案;家长负责营造民主轻松的家庭语言环境,每天预留固定时间与孩子深度对话,配合学校完成日常口语训练任务,详细记录学生在家的表达情况、进步亮点及存在问题,并通过班级群、家长会等渠道及时与教师沟通反馈。通过清晰的责任划分,让家校双方形成“主动参与、协同配合”的共育共识。
(二)构建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实现信息高效传递
针对家校沟通不畅的问题,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在双方之间高效传递。首先,建立常态化专项沟通制度,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纳入定期沟通核心内容,每月固定开展一次线上“口语交际共育交流会”。会上教师详细反馈学生课堂表达状态,如发言积极性、逻辑连贯性等不足,家长则分享孩子在家的语言实践场景,像日常对话、故事讲述等表现,双方共同分析问题根源,为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改进方案。其次,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除传统家长会、电话沟通外,利用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口语交际培养技巧、亲子沟通案例;班级群实时分享课堂口语活动片段,同时开发专属家校共育小程序,设置“学生表现记录”“问题反馈”“共育任务打卡”功能,家长可随时上传孩子口语实践视频,教师24 小时内实时点评指导,实现“动态沟通、即时反馈”。最后,建立双向反馈机制,通过小程序“建议栏”鼓励家长提出共育需求,学校每月整理反馈并调整策略,推动沟通从“单向告知”转为“双向互动”,助力家校形成统一培养目标。
(三)创新家校共育活动形式,增强实践针对性
丰富且贴合需求的共育活动是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学校可牵头组织“家校协同口语实践活动”,如每学期开展“家庭故事创编大赛”,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创编故事,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教师从语言表达、逻辑结构等方面进行点评,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亲子互动;组织“校园亲子辩论赛”,围绕生活中的小话题,让家长与学生组队辩论,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临场表达能力。家庭层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可开展“日常口语训练计划”,让学生分享学校趣事、阅读心得,家长认真倾听并给予鼓励与引导[2]。此外,家校可联合打造“口语交际实践基地”,如与社区合作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为社区居民讲解科普知识,将课堂与家庭的训练延伸到社会场景,全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结语
在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中,家校共育并非简单的“学校+家庭”叠加,而是二者基于共同目标的深度协同。实践证明,只有打破家校教育壁垒,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性与家庭的实践性,才能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持续、全面的支持。未来,家校双方还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共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调整策略,真正形成“家校同心、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助力小学生成长为具备优质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2(11):45-48.
[2]王建国.家校协同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21(7):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