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促进特殊儿童与社会融合的有效策略

作者

柯艳

张家港市杨舍镇江帆幼儿园北园 江苏张家港 215600

1、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

相较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意味着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促进特殊儿童与社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在特殊儿童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引导作用,做到从内心深处对于每一位特殊儿童给予关心和爱护。任何一个特殊儿童都是独特的社会个体,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年龄以及社会经验等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要用爱心对于每一位特殊儿童给予关爱,全面了解特殊儿童的真实想法,引导儿童情绪、心理的正向积极发展[1]。教师在提高个人专业素质的过程中,需要设立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确保特殊儿童能够逐渐得到班级其他儿童以及社会的接纳,得到平等的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发挥个人的榜样作用,引导普通幼儿意识到个体差异存在的普遍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特殊儿童给予关爱、尊重和帮助。

从某种程度上看,在促进特殊儿童与社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普通幼儿对于特殊儿童的态度,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其中的关键主体,对于特殊儿童在班级中的归属感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关注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确保班级管理工作逐渐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根据不同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设立科学的教学方案。考虑到我国的融合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各高校尚未针对融合教育形成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即便大部分师范学校设置了融合教育课程,且满足当下的融合教育政策要求,但在融合教育的介绍和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特殊教育尚未得到良好的师资保障。如此一来,职业专科学校以及师范类高校需要基于融合教育背景开设相应的课程,并且将其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线教师面对的儿童仍旧是以普通儿童为主,对于特殊教育依旧处于持续的探索和积累状态。教师需要在终身学习意识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幼儿园集体培训及综合教育专题讲座等多项活动,将特殊儿童存在的功能障碍知识积极进行学习,确保个人的专业素养能够不断提高,以此为特殊儿童建立平等友爱的教育环境。

2、利用日常活动强化其身份认同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身份地位完全平等,但同样也是十分特殊的,在促进特殊儿童和社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来自班集体的认可也是重要的前置条件[2]。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对于特殊儿童保持真诚接纳的态度,全面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出现的特殊需求,确保能够将这种尊重接纳特殊儿童的心态融入到普通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在维护特殊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帮助特殊儿童在班集体中寻找需要的安全和归属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份认同。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形成班级公约,具体包括了不准模仿特殊儿童的缺陷以及下课主动与同学玩耍等。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再加上来自班级同学的善意,能够帮助特殊儿童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集体活动中,避免出现孤独和自卑感。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始终遵循平等参与、拒绝排斥的基本原则,邀请特殊儿童参与班级的每一次重大活动。虽然这些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缺点,但依旧会跟随大家的指引顺利完成任务,在班级取得好成绩时,普通儿童也会向特殊儿童给予称赞,借此培养特殊儿童对于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在特殊儿童热爱班集体生活的情况下,方能够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以及稳定的情绪,学会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待学习和生活,并主动与他人进行接触和交流,这也是特殊儿童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3、以家园共育帮助儿童树立良好心态

家庭作为特殊儿童成长发展的庇护所,家长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特殊儿童教育中,也是提高融合教育效果,实现特殊儿童与社会融合目标的重要条件。家长在掌握全面康复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对特殊儿童的康复过程合理调节,满足特殊儿童在发展中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此一来,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需要强化与家长之间的教育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模式,让家长逐渐意识到特殊儿童在幼儿园中并非十分特殊,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以及生活训练。特殊儿童无法和普通儿童一样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需要对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给予关注,与家长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确保让家长能够感知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成果,并了解其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帮助儿童树立发展信心[3]。比如,在自闭症孩子的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家长和交谈,不但发现这类儿童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无法有效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甚至会出现各种因为情绪激动扰乱课堂秩序以及损害他人身安全的行为。教师、家长以及心理医师可以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由幼儿园安排熟悉的人提供心理安慰,在幼儿园内与同学共同参与活动,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且需要母亲全程陪同。同时,家长要陪同特殊儿童到专业的训练中心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借此调整特殊儿童的发展心态。

总结

总而言之,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最终是为了实现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特殊儿童成长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促进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利用教师的爱心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引导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需要和家长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模式,发挥家长、教师以及心理医生等主体的作用,引导特殊儿童树立良好的心态,配合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特殊儿童逐渐融入到班级集体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身份认同,为其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颖.融合教育背景下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J].好家长,2023(13):92-93.

[2]缪巧玲,雷励华.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5(03):94-99.

[3]戴竹明.在融合教育中促进特殊儿童快乐成长[J].好家长,202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