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人才路径研究

作者

陈镇 封俊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400700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驱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转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作为人才培养关键举措的中高职贯通模式,当前普遍存在“形式一体化而内涵未一体化”的系统性缺陷。多数合作仅停留在学制衔接,而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仍处于割裂状态,导致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与产业适应性不足。这种“貌合神离”的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复合能力提出的颠覆性要求。本文旨在剖析当前贯通培养模式的核心“堵点”,并系统性地提出一条以“内涵一体化”为导向的改革路径,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适应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解决方案。

一、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塑与挑战

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组织架构与价值逻辑的系统性变革,它从根本上重塑了对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并对现行职业教育模式构成严峻挑战。

1.1 技能需求的迭代:从“工匠”到“智匠”的跨越

在数字化生产场景中,企业所需已非单一技能的执行者,而是能驾驭复杂系统、解决非常规问题、持续创新的“智匠”。工业互联网应用工程师等新岗位的涌现,要求人才具备典型的“Π型”知识结构:一根纵柱是精深的行业知识(如电子技术),另一根是扎实的数字化技术能力(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顶部的横梁则是贯通两者的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瓶颈。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从培养单一技能的“工匠”转向系统培育“Π型”能力的“智匠”,这也是贯通培养从形式走向内涵的逻辑起点。

1.2 培养模式的挑战:贯通培养的三大“堵点”

在“Π型”人才需求的映照下,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存在三大系统性“堵点”。

设计维度的断链与拼凑: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独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强行拼凑”,导致课程重复、知识断裂,能力培养缺乏螺旋式上升的逻辑递进,形成“假贯通”。

运行维度的松散与低效:合作多依赖于临时协议,形成缺乏共同目标的“临时结合体”,难以在招生、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合力,协同育人难以落到实处。

资源维度的分割与孤岛: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核心资源延续“分段建设、各自为用”的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与技能的深度养成。

这些问题根植于现有体制机制,国家出台的新《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正是为了从顶层设计上破解难题,强调纵向贯通与产教融合。这要求改革必须从松散的“校际合作”转向构建权责共担、利益共享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内涵一体化:构建面向数字化转型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新范式

实现从“形式贯通”到“内涵一体化”的跃迁,核心在于围绕“Π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基地等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性重塑。基于此,以“五金”(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建设为抓手的全新培养范式应运而生 。

2.1 顶层设计:“金专业”之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破解设计断链问题的根本在于协同。新范式倡导建立“中职牵头、高职参与、企业检验、院所指导”的四方协同人才培养共同体 。其首要任务是共同制定一份贯穿全程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需求为起点,将企业最新的岗位能力与技术标准反向嵌入教学体系,从源头保证专业建设的产业适应性与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2.2 课程重构:“金课程”与“金教材”之数字化赋能

在一体化方案指引下,构建“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关键 。该体系将岗位任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技能大赛(赛)、创新创业教育(创)全面融入课程(课),系统性地培育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从而构建“Π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之配套的“金教材”开发,则要求校企合作,转向能够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形态数字化教材”,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学习体验。

2.3 师资升级:“金教师”之“三师协同”教学创新团队

为满足数字化转型对教学的复合要求,新范式倡导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高职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授构成的“三师协同”教学创新团队 。该团队能将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与学术视野有机结合,形成“教-赛-研”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这与国家大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完全契合。

综上所述,“五金”建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系统,它将“Π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分解到课程与教材,依托协同教学团队来实施,最终在实践环境中得以整合升华,为中高职贯通培养从形式走向内涵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施工图”。

三、产教深度融合:打造虚实共生的技能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内涵一体化的培养范式必须植根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沃土,构建一个学校与产业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这正是国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动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核心要义。

3.1 实践基地再造:“金基地”之迭代升级

新范式下的“金基地”建设,旨在将传统校内实训室迭代为服务区域产业的“开放型区域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该基地具备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三重功能,其核心特征是“虚实交互”与“共建共享”。通过引入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与企业真实生产线同步的教学环境,借鉴德国“学习工厂4.0”理念,实现学习与生产过程的高度融合 。基地由校企共同投资、管理、共享,从“校中厂”向更高阶的“厂中校”演进。

3.2 协同机制创新:构建权责清晰、利益共享的产教联合体深度产教融合需要超越短期项目合作,建立稳定的协同机制。“四方协同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本质就是一个权责清晰、利益共享的产教联合体。借鉴德国“双元制”由法律提供刚性约束的经验 ,以及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的多方治理架构,构建产教联合体需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人才培养、资源共建、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权责利。国家推行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及配套激励政策,为企业深度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制度支持与现实动力。

下表将“五金”贯通培养模式与传统模式及德国“双元制4.0”模式进行对比,以展示其先进性

通过对比可见,“五金”贯通培养模式系统吸纳了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进行创新,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模式的弊病,构建内涵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四、路径实践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改革路径根植于教改实践,以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为代表的改革探索,为检验和完善该路径提供了实践支撑。

4.1“五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改革,精准锚定了国家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 。其实施路径清晰地体现了“五金”建设的系统性思维,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将“五金”建设理念在具体专业中落地物化。其核心成果可量化为:建立一个“四方联动”的贯通人才培养共同体及协同运行机制;构建一个“五维融通”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一本新形态数字化教材;组建一个“三师协同”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并形成一个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方案。

4.2 模式推广与未来展望

“五金”建设框架具有高度的可迁移性与普适性。其本质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面对任何因技术变革而需重塑人才培养的专业领域,均可通过构建多方协同的产教联合体,系统性地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基地的协同升级。这套方法论对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同样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专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望未来,新《职业教育法》已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打通了中高职贯通乃至职业本科的发展通道。本文探讨的内涵一体化培养模式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致力于证明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而非“终结教育” 。推广此类深度改革模式,将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社会认可度,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和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贡献力量。

结语

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刻不容缓。中高职贯通培养必须从表面的学制衔接,转向深刻的内涵一体化。本文研究表明,转型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多方深度参与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以“五金”建设为抓手的培养范式,为这一系统性变革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它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旨在系统性培养具备“Π型”复合能力的“智匠”型人才,精准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新要求。随着此类改革的深化推广,我国职业教育必将能更好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古翠凤,张雅静.类型教育视角下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5):24-30.

[2]赵晓燕,袁二凯,马建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18-24+59.

[3]张海燕.中高本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体化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8):42-46.

[4]徐伟.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新使命——中高职贯通培养交流会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88-95.

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241636)阶段研究成果;重庆市北碚区科研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服务区域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