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优化方向

作者

杨雨微

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城郊白竹小学 413100

引言

审美能力是个体对美的感知、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念形成与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美术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以丰富的艺术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质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审美素养的提升等。因此,深入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优化方向,对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偏重技能训练

在部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存在偏差,过于强调绘画、手工等技能的训练。以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绘画、手工制作等课程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工具材料,按照特定步骤完成作品上,而对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美术技能,但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有限,难以真正体会到美术作品的美感与艺术魅力。

(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是先讲解知识点,再进行操作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有序传授,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尤其是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无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分析美术作品,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忽视审美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评价内容多侧重于学生美术作品的完成度、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少。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模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审美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也难以调动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积极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审美能力作为视觉 - 空间智能的重要体现,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差异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例如,对于空间感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其进行立体造型创作;对于色彩敏感度高的学生,鼓励其运用丰富色彩表达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审美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思考,在与美术作品、学习环境以及同伴的互动中,主动建构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审美情境,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优化方向

(一)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审美体验

1.挖掘教材审美元素: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材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多个艺术领域,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审美元素。在讲解绘画课程时,不仅要教授绘画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搭配、构图形式、线条运用所传达的美感;在手工制作课程中,让学生感受材料的质感、造型的独特性以及制作过程中体现的创意之美。例如,在学习《美丽的纹样》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欣赏传统纹样的对称美、韵律美,探究纹样所承载的文化寓意,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2.拓展审美资源: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应积极拓展审美资源,引入多元化的美术作品和艺术形式。结合生活实际,选取身边的建筑、民间艺术、现代设计作品等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认识到美无处不在。如在课堂上展示当地特色的剪纸艺术、传统建筑的装饰图案,引导学生分析其审美特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审美兴趣

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例如,在学习《童话城堡》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城堡动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城堡的造型、色彩特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心中的童话城堡,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探讨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教师可以为小组设定审美分析任务,如对某幅绘画作品进行赏析,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总结作品的审美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审美视角和观点,相互启发,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审美发展

1.多元化评价内容: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审美能力纳入评价核心内容。除了评价学生的美术技能和作品成果外,重点关注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发展。例如,评价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否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具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创新意识。

2.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教师评价要注重客观性和指导性,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审美表现,发现自身不足;学生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多元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激励学生不断提升审美水平。

四、结论

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创新。基于湘教版小学美术教材,通过挖掘教材审美元素、拓展审美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借助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创新教学方法,以多元化评价内容和多样化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推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审美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玉秋.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21(16):248-249.

[2]方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4(32):46-48.